高俊智
(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縣上磨小學,甘肅 天水 741500)
聽說讀寫是語文素質教育的任務,其中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陣地。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主體是學生,只有讓學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才能從閱讀中獲得自己那份收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句話針對“講讀”模式的流弊,提醒我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雖然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群體閱讀,但是群體閱讀必須以個體閱讀為基礎,以發展學生個性為歸宿,把閱讀還給閱讀主體,把課堂還給孩子們,讓孩子們獨立發揮,讀出個性來。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比較活躍的時刻,一篇篇美文容易引起小讀者的閱讀情感。閱讀情感是讀者的主觀感情和作者滲透在作品中的感情的雙向交流、彼此碰撞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它是閱讀的“內驅力”,有了情感的參與,閱讀勞作的艱辛會化作愉悅,閱讀過程會變得津津有味。
情感的產生首先需要讀者進入讀物的情境,與作者的情感交融。如教《數星星的孩子》中“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這句話,教師請數過星星的同學讀,并說:如果真數過,那一定會讀得很好。學生積極性高,感情很投入,不少同學讀完“一顆”、“兩顆”都點一下頭。而一位學生竟提出再加上“三顆、四顆”,更能突出星星多,很難數。學生人人都成了天文愛好者,這正是教師引導“披文入情”產生的效應。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把學生帶入情感的世界,運用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閱讀情感,我們可以用聲情并茂的范讀激起學生讀一讀的欲望,我們可以利用美輪美奐的音樂燃起學生情感的火焰,我們可以運用豐富多彩的視頻畫面給學生以真切的感受。凡此種種,我們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通過閱讀獲得美的享受。
美是千姿百態的,小學語文課文之美體現在很多方面。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共性的認識,也有個性的認識,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小學生都很天真,他們對于小學語文課文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從小學生的思維水平加以引導,讓他們獲得自己的閱讀體驗。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忽視學生的閱讀實踐和體驗,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如教《軍神》一文時,讓學生圍繞“怎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軍神”這一主題,通過深入體味,劉伯承的語言、動作、神態以及沃克醫生的神態、語言,讓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與文中的主人公對話,在實踐中對主人公的品質肅然起敬,產生心靈的共鳴。學習《憶江南》時,讓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結合,有的畫畫,有的寫故事,有的查資料……最后進行交流。由于每組都以學生個性為依據,學生的合作、探索、交流就很充分。
從眾心理在小學生中普遍存在,表現在閱讀活動上就是人云亦云,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這顯然不利于個性化閱讀。思考閱讀強調的是學生在獨立閱讀過程中,對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感知,對語文的內容、層次、思想感情、表現手法、語言特點、精彩片段、重點語句,進行思考、分析、比較、歸納。滿足了個體學習的需要,促進個性品質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教《麻雀》一文時,我引導學生思考“突然,一只老麻雀從一棵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中的“落”字,結果,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各自的認識和理解:有的講速度“來得快而猛”;有的說態度“真勇敢、堅定、果斷”;有的論感情“一心只愛孩子”;有的談心理“心急如焚”;有的評用詞“簡煉、生動、形象”;有的議人物“真是個奮不顧身的好媽媽”;有的提讀法“‘落’字要讀得重而快”。通過思考,學生既認識了老麻雀舍命救孩子的英勇形象,又對“落”字運用之精妙體會得入木三分。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與文本進行交流,思想產生碰撞,自然會產生一些個人體驗,對于體驗中的局限性,教師不要輕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討論。如上《半截蠟燭》一課時,引導學生討論:你最喜歡誰?說出理由。學生經過討論,眾說紛紜,有的說喜歡母親,因為思維與眾不同,認為最顯眼就是不顯眼,把秘密放在堂屋的蠟燭中;有的說喜歡杰克,其實杰克裝作若無其事,借抱柴火想乘機拿走蠟燭;有的說喜歡杰奎琳,因為她知道蠟燭點著快燒到秘密了,因此說要睡覺,拿走蠟燭……無論怎樣只要有理有據,能體會到人物的機智勇敢、沉著、冷靜就行。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這就要求教師多采用延時性評價。在正常情況下,由于受思維定勢的影響,新穎、獨特、有創意的見解常常會出現在思維過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頓悟”和“靈感”,倘若過早地對一個可能有著多種答案的回答給予終結性的評價,可能會扼殺學生創新與發散思維的火花。運用延時評價,能讓更多的同學有更廣闊的思維空間,產生更多、更美好的創新靈感,使個性思維和個性品質得到充分發展。如:教師讓學生找出“燕子、老虎、獅子、狐貍”中不屬同類的一個詞,學生輕而易舉地說出“燕子”,理由是老虎、獅子和狐貍都是獸類,燕子是鳥類。教師不忙評價,再問有無其他理由,學生思考后說:“燕子有翅膀,會飛;其他三種沒有翅膀,不會飛。”教師繼續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學生們說:“燕子愛吃小蟲,老虎它們愛吃肉。”“燕子是母親下的蛋孵出來的,另外三個不是。”“燕子只有兩只腳,其他三個卻有四只腳。”……試想,如果教師運用即時評價而不是延時評價,學生能有如此富有個性的思維,多角度、有創意的見解嗎?
總之,閱讀活動是學生“在無數的生活道路中,一條最能鮮明地發揮他們個人的創造性和個性才能的生活道路”,閱讀活動只有重視張揚學生的個性,并從關注語言回到關注自身,它才能真正成為學生所擁有的一種生活,成為學生探索與創造人生的一條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