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璇
(甘肅省和政縣和政中學,甘肅 和政 731200)
作為青年教師的我很想改變自己現有的教學模式,有幸的是在學校的安排下我到過多地進行學習,在這個學期開學時我把一些適合我的學生的東西應用到了我的課堂中。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聽課交流和調研,對生物教學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兩點建議,希望能夠和更多的同行共同探討和進步。
第一印象很重要,我們往往會憑借我們的第一印象來判斷自己的喜好。緒論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課,也是學生接觸生物科學的第一課,上好緒論能給學生對生物這一學科有一個良好的印象,從而喜歡上這一學科,對它產生興趣。在上緒論時,我一般會列舉一些身邊的事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例如,在講述生物的遺傳等知識時,我就介紹了“多利羊”的產生過程,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是怎么回事,為什么二倍體西瓜和四倍體西瓜最后能得到無籽西瓜等許多同學們感興趣的現象,使他們一開始就對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一堂課的導入很關鍵。其實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進行了預習,也知道這節課的主要內容,那么怎樣設計導語才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課堂學習內容中來就是課堂的關鍵。在設計導語時我們不能簡單地套用課本中的引入,因為那些引入對學生來說綜合性較強,沒有新奇和有趣的點,對學生沒有吸引力。所以設計的導語應該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加入些生活實際,用些圖片或者短小的視頻或者簡潔的語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融入課堂中來。比如:我在上《植物激素調節》這一節內容時,我就設計了一個小視頻,將一盆正常生長的植物傾斜了60度,隨后植物開始彎曲生長,就在此時設置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以此引入新課。因為在引入時學生對這個實驗很感興趣,所以整堂課學生的參與度都很高,課堂效率也比較高。
其實生物屬于比較貼近生活實際的科目,在生物教學上不能一堂課40分鐘,其實真正上課的時間就是25分鐘左右,一堂課的時間既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所以要合理安排課堂內容,結合生活實際,能夠利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而在一堂課中不能一直沿用一樣的教學模式,應該結合本堂課的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及時留住學生。在課堂模式中可以運用:講授法、討論法、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實驗法、練習法等。而我更側重于加強“問題解決模式”在研究性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對此,我就舉一個例子,比如在上食物鏈和食物網的內容時,因為學生對這方面已經有所了解,我就將自主學習法和討論法結合起來運用到課堂中。為了充分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通常給學生留思考題或對遇到一些生產問題,讓學生利用資料資源自主學習的方式尋找答案,掌握本節內容。在課前我通過課代表安排課前自主學習,解決一條食物鏈和一幅食物網圖形中留下的5大問題。在上課時我就針對這5大問題請各學習小組進行展示各小組學習的成果,其中各組都可以進行補充。在學生均展示完畢之后我進行了簡要的補充和小結,在此就給學生再提出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在食物網中生物數量變化的判斷方法。學習小組會根據這個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討論,最后總結出在捕食關系中生物數量的變化的規律。就此這一堂課就用了25分鐘的時間解決了6個問題,剩下的時間就交給學生進行當堂訓練。這樣的課堂安排深受學生的喜愛,他們喜歡我針對不同的課程內容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樣課堂的不枯燥反而有活力,學生喜歡參與其中。
生物學科是一門自然學科,很多內容我們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但是對于我們縣中學來說硬件設備不足,很少能夠進行實驗操作,所以我們的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還有所欠缺。但是在我的教學中,只要條件允許我就會讓學生動手操作,雖然是在學完理論知識之后才做的實驗,但是仍然能起到鍛煉學生動手能力,鞏固所學內容的目的。比如在學顯色反應之后學生總是記不住顏色變化,那么通過實驗,學生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和視覺刺激之后,他們很容易記住實驗過程及注意事項和事件結果,這就是做實驗的優勢。
在高中教學中,因為時間比較緊,所以學生做實驗的機會并不多,所以他們很珍惜每次做實驗的機會,整個實驗過程都很認真,并且積極參與。有時候有些實驗實在沒有時間做,我也會在課堂上做演示實驗,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并幫助他們更快更容易的去理解新的知識。再或者是一些微生物學的內容時,我會有針對地展示一些圖像或視頻,將微生物的世界展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上是我對課程改革的一點思考,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還會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把生物知識結合生活實際,幫助、指導學生,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