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倫
(北京航空旅游專修學院,北京 102612)
命運是人與社會和自然三者在相互運動中所形成的因果關系,自然與社會作為物質的客體是為外緣,人作為物質的主體則為內因,因緣會于機,和合而成果,法相即是天地人三才于時間和空間中的統一。因緣的和合包括兩個方面,人與自然所構成的自然生態關系,和人與社會所構成的社會生產關系。下文將首先分析緣起對人所形成的外部性影響,隨后在第二章剖釋人是如何通過邏輯形成生產力并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的,并在最后的結論進行總結。
社會作為物質的客體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外緣,其運動對個人上層建筑的形成和命運的發展具有強烈的乘數效應。人與社會構成的生產關系總體可劃分為人與物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兩方面,人與物的關系即生產資料所有制,包括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和公有制兩大類,具體細節本文不進行贅述。人與人的關系包括人們在生產中的社會分層和社會關系兩方面,其表現形式為人與經濟組織的相互作用。那么什么是經濟組織呢?經濟組織就是人們為了配置資源,組織和維護生產,創造價值,在一定生產關系中所結成的社會群體,國家,企業和家庭均屬經濟組織范疇,而民族,階級等社會理論則是人們通過區分人類社會群體特點所創造出的概念,其本質上并不進行生產行為,因此不屬于經濟組織。
社會分層在一個經濟組織當中分為三個層級,包括1.決策層,2.管理層和3.執行層。在三個層級中于橫向以職責劃分為基礎,于縱向以權力分配為基礎,由此可見權力是生產關系的表現形式。如果社會分層的流動性長期不足,層級間的權力差別就會造成階層固化,社會基層分配過低導致生產供大于求,最后爆發社會危機。而在一般情況下,人類自身所處的社會分層與能夠調動的生產資料量成正比,而個人生產資料量能夠對其與社會形成的因果關系產生重大影響。
社會關系包括信用,民俗,婚姻,倫理和法律等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在與經濟組織的相互聯系中,個人向家庭,企業,政府,外國部門提供勞動力,以獲得相應的回報,并用這些回報購買和消費家庭,企業,政府,外國部門的1.衣,2.食,3.住,4.行,5.醫療,6.教育,7.娛樂,8.后代八種產品,將消費后剩余的生產資料對企業或政府產品進行投資或儲蓄,以達到資本增殖的目的。另外,人們通過向政府繳稅等方式支持政府獲取生產資料,幫助后者生產兩種產品以反作用于自身,分別是1.建設軍事力量及暴力執法機關來維護國內外生產環境,2.扶持,監督企業與家庭合法的獲取生產要素和進行生產過程,并在擴大社會總供給(GDP)的同時,或通過宏觀調控如貸款,匯率等財政貨幣政策,或通過談判,戰爭等方式打開國內外市場來保持與總需求的基本均衡。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個人的命運受到經濟基礎兩個方面的外部效應影響:1.自身的社會分層,2.通過經濟組織與他人建立的制度,倫理等社會關系。一言以蔽之,物質的主客體在交換的過程中相互影響并形成了因果關系,雙方的聯系縈回在一起,互相作用于對方而生諸法,此即為因緣之和合,因而古人常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集體的發展與個人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緊密相連的。
人作為物質的主體,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內因,而欲望則是人類所有生產行為的總動機,其為生命在自然界中為了保證種群的生存與繁衍所進化出的本能,從另一個角度上說,它也代表了生命的本質—存在與復制。欲望是不可消滅的,因為事物是相對的,所以矛盾是永恒的,解決舊的矛盾必定會轉化為新的矛盾。人類所有的欲望由三種基本的欲望組成:1.生存欲,2.繁殖欲,3.社會欲。三種基本欲望以生存欲為根本,因為生存是生命的第一原則,生存欲衍生三種念,包括求生念,舒適念,好奇念,人類懶惰的天性即源于生存欲要保證人體的能量不被大量消耗。社會欲的本質是為了保證人類的生存所形成的群居性,社會欲產生同情念和權力念,例如在經濟人假設中的主觀利己,客觀利他的思想即源于同情,即同情和幫助他人本質上是為了滿足自身欲望。繁殖欲又稱性欲,其本質是生命進行自我復制的行為。雖然正常人都有三種基本欲望,但每個人的欲望偏好都不盡相同,有人愛權,有人好色,且欲望并不能直接構成人生觀,而是通過心態的形成來指導人生目的。心態是個人欲望與現實條件所形成的心理狀態比例,它可以通過節流和開源兩個方面來調節個人欲望。節流可以概括為出世的人生觀,即通過降低對人生命運的期望值和不計算在因緣的生產過程中沉沒成本兩種方式控制欲望。開源即入世的人生觀,它通過實踐為社會生產價值來獲得利益,轉化矛盾,以此滿足欲望。在中國哲學思想中,釋道二教在心態的調節上偏重于節流,佛教的多部經典《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般若經》《阿含經》中,皆以諸法無我,諸行無常,諸漏皆苦來論述因緣性空這一概念,并由空性推導涅槃寂靜的人生觀。儒家思想在調節心態的問題上則偏重開源,儒教十三部經典《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中,表達了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自強不息,強烈追求生產力的人生觀。應當注意的是,儒家思想強調勤儉節約并非是調節心態問題,其本質是配置資源的問題。《道德經》有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類從本質上說僅僅是一定數量的粒子,與石頭,空氣等其他的自然界物質沒有本質區別,雖然“人”本身沒有意義,但是人生則有其意義,在身處儒家文化圈而不越軌的情況下,人就是要通過不斷的轉化矛盾來占有生產要素,以此從心態上滿足欲望,完成自我的超越,人生價值的實現。
總的來說,人能夠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的生產力來自于世界觀,方法論,邏輯能力三個方面。邏輯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運動過程,其外在表現形式為智力,智力商數表示邏輯能力的上限,哲學即為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學科。在世界觀中,人是通過五個方面來形成生產力的,包括1.專業知識,2.社會經驗,3.道德品質,4.基礎價值觀,5.勞動時長。
專業知識以掌握事物客觀規律并改造世界的方式為社會生產供給生產力。專業來自于人類社會在生產過程中所進行的勞動分工,個人通過掌握某一領域的規律獲得和合因緣,轉化矛盾的生產力,職稱,證書,學歷和學位即指個人掌握專業知識的水平。
社會經驗通過溝通和談判來維護生產關系為社會供給生產力。溝通和談判在某種角度上可以稱之為情商,其表現形式為1.調控自身情緒2.感知并影響他人情緒兩部分,調控自身情緒需要目標明確且強烈的世界觀,意志力是世界觀的外在表現形式,情緒波動是欲望的應激反應,其對邏輯運動有重要影響,例如在決策時的時間偏好傾向于短期價值而非長期價值。在溝通方面共計四個要點,包括:1.尋找共同語言,迎合對方喜好。2.控制自身負面情緒。3.對對方合理使用各種程度的笑容。4.合理透露自己或行業內的事情,以獲取對方信任。談判是通過利用雙方的供需矛盾,對對方的交談內容,面目表情與肢體動作,包括眼球在說謊時會向左轉,回憶時會向右轉,嗓音趨高,摸鼻子,抖腿,玩手等小動作,試探并判斷對方底線,在堅守自身底線的同時,給對方提供一個不觸及對方底線的解決方案,構成雙方的局部均衡,以為自身爭取利益。
道德品質通過利他行為與他人建立生產關系來為社會供給生產力。道德的本質是人在主觀利己的生產中構成客觀利他的行為,道德層次即指利他程度。而利他的集體主義與自利的個人主義矛盾根本原因,是人類作為群居動物擁有自我意識。在生產中,如果人人利己過多而利他過少,損害他人利益,就會導致他人不夠自利而不利他,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惡劣后果,最后人人自利而不利他,有害于社會生產。那么提升社會的利他程度,道德層次,1.要做好社會教育,批判過度自利,強化民眾的同情欲,2.在道德,法律上要維護利他行為的社會倫理,3.要擴大社會生產,滿足人們日常的物質消費,使自利溢出于利他。但應當注意,在生產關系的越軌行為當中,應分為消極和積極兩類,消極越軌行為主要是個人道德水平低下,阻礙社會生產秩序的行為,而積極的越軌行為本質上是先進上層建筑對落后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人的基礎價值觀由三組構成,即1.風險觀: 激進/保守,2.效率觀:速度/質量,3.自我觀:自負/自尊/自卑,價值觀偏好在本質上沒有優劣之分,任何偏好皆有利弊兩面,但在某些生產過程中,特定偏好的價值觀更能適應環境。
方法論由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兩方面構成。其中,認識世界又稱邏輯歸納,即由個別推導一般,通過概括和記憶事物之間的客觀規律形成世界觀。規律是事物之間普遍存在的因果關系,掌握規律是正確邏輯演繹的前提條件,在諸法的運動發展中,會受多種變量的影響,有些事物的自變量少,關系簡單,容易觀察總結,有些事物的自變量多,關系復雜抽象,難以觀察總結,因此,若要觀測自變量中能夠影響因變量的解釋變量,需利用統一律將可影響此因變量的自變量歸入同一集合,此解釋變量權重越高,則其他的額外變量權重越低,通過分解律控制額外變量和因變量,得到盡量準確的統計,如果觀測的變量樣本容量過小,會讓額外變量權重過大,影響結果的準確性。由此可見,偶然性法相的發生是因為人類無法觀測到事物運動的所有影響條件,因此現象的發生是必然的,偶然是人類的主觀論斷,是必然性的外在表現形式。而人與人在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方無法理解一方,或雙方無法相互理解的情況,這是因為每個人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所歸納的樣本不同,世界觀的廣度即眼界差別過大,而在世界觀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分為1.無知,2.瓶頸,3.認識,4.瓶頸,5.悟道五個階段。
改造世界又稱邏輯演繹,即由一般原理推導個別,于策略空間尋求最優解,通過實踐以量變的螺旋式發展引起質變轉化矛盾。而人的主觀能動性與緣起的可控自變量成正比,可控的自變量越少,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空間就越少,可控的自變量越多,就越能發揮主觀能動性。我國古代的《孫子兵法》號稱兵家圣典,是方法論中的代表著作,孫武在其中將方法論概括為形勢與虛實。全文共計6075字,共有五句最具代表性:1.知己知彼,百戰不殆。2.以迂為直,以患為利。3.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4.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5.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總的來說,形勢與虛實就是判斷因緣和合的運動形勢,對比雙方的各種勝負條件,搶占有利地位以爭取主動權,通過揚長避短使預定情勢上構成我強敵弱并轉化矛盾。
總體來講,人生在世,應知大成若缺。當有一顆盡人事以聽天命,為而不爭的心態。在不強求,不氣餒的同時,我們通過努力奮斗來具足因緣,以自我超越的精神與自然和社會和諧共處。執大道之象,臻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方為萬物之宗,無言之大美矣。
丙申年仲夏,余立志欲以般若智窮究宇宙生滅之道,天地際會之理,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然方寸之間云譎波詭,若要演算命運因果,非包羅全人類思維不可,而寰球七十億人之邏輯如何框于一模型耶?某困于紅塵四合,終未能格物而致真如,徹悟乾坤命數,此論惟言半部經緯,憾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