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蒙
(鄭州輕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家長和學生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旺盛需求與我國現階段優質教育資源短缺之間的矛盾是導致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擇校形成的原因,這一對矛盾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社會根源,是國家、地方、學校、家長各個利益主體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過程中相互博弈的結果。
為了滿足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國家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施行重點學校制度,教育部門在制定教育發展政策時往往采取優先發展重點學校的政策,重點學校獲得的教育資源和政府支持越來越多,使得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在教學設施、師資隊伍等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由于各個學校之間教育質量存在差距,導致學生及其家長有目的地選擇重點學校或重點班級,從而提高升學的可能。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重點學校制度已經產生了諸多負面效應和不良影響,國家開始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也著手開始逐漸改變這一政策,實施九年義務教育,集中注意力辦好每一所學校,實施學校標準化建設,規范義務教育辦學體制,逐步淡化小學、初中重點學校制度,但是,作為一種思維定勢,家長和學生在選擇學校的過程中依然傾向于重點學校,重點學校超高的升學率也是家長和學生追求的目標。
尋租是通過行政權力的運用,以獲得某種利益。而教育尋租特指地方政府通過其掌握的稀缺教育資源,利用權力尋租而獲得的租金收入。義務教育的公共產品屬性決定了國家必須通過財政手段向義務教育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但由于我國實行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責任共同承擔教育經費的教育財政分擔制度,使得地方政府成為了當地基礎教育經費的第一承擔者和責任人,這樣就很容易出現地方政府轉嫁責任的現象,地方政府將其轄區范圍內的優質教育資源以高于市場均價賣出,用以彌補教育經費不足的缺口。一些基層教育局領導坦言:擇校極大彌補了辦學經費的不足。因此中央關于禁止擇校的文件往往到地方就會大打折扣,甚至采取故意放縱的方式來籌集教育基金。
政府的教育經費投入不能滿足所有學校發展的要求,一些學校只能尋求別的渠道,特別是采取招收擇校生,收取擇校費的方式來來解決學校發展中遇到的資金不足問題。與一般學校相比,名校能夠憑借自身對優質教育機會的壟斷權而獲得權力尋租。一些名校往往會置國家擇校禁令政策和人民利益于不顧,或明或暗地出讓部分優質教育資源來換取高額擇校費。“擇校經濟”也由此而產生。由于“擇校經濟”能極大地緩解地方政府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財政壓力,地方政府也就默認乃至放縱了學校向擇校家長收取高昂“贊助費”或“培養費”的行為。這樣,在共同經濟利益的支配下,學校和地方政府和謀尋租,設置各種應對策略與國家的擇校政策展開博弈戰。
在擇校的多方利益博弈中,家長是最為重要的利益群體,是擇校行為強有力的推動者。家長擇校以獲得學生最大限度的發展為價值指向,表達了對獲得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望。
一般而言,勞動力所受的教育質量和程度越高,其在相對公平的競爭條件下,就能夠獲得較好的就業機會和較高的社會地位。在現有高考政策下,進入優質校就讀,意味著未來可以進入一所好的大學,獲得一份好的工作,從而相對于同齡人也就獲得了一個較高的起點。因此,幾乎所有的家長在這樣的利益刺激之下,都對擇校有著無可比擬的熱情。我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合理設置小學、初級中等學校,使兒童、少年就近入學。”面對高價的擇校費,家長本可選擇就近入學。但事實是,不少家長認為擇校是一種理性的社會選擇,其收益要高于其投資。在這種利益驅動下,家長一方面責備政府縱容擇校的不作為行為;另一方面放棄就近免費入學的權利,采取以錢、權、分和房的擇校方式,意在“求學”。在這種情況下,家長不惜花費上萬元的擇校費送孩子上名校就讀,導致擇校市場供求兩旺,擇校現象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