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玲
(云南省西盟縣勐梭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云南 西盟 665706)
為了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于2011年2月25日通過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法律明確,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存,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于是全國各地掀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非物質文化遺產源于生產勞動,傳承于民間,千百年來不斷在人民的生產生活中保存發展,是民族歷史的文化積累和結晶。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城市化、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很多文化名城、街區、村鎮的格局、環境、歷史風貌等遭到嚴重破壞,古城古鎮、古村落不斷消失。加強我國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守護精神家園,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已成為維護國家主權的重要方面和迫切需要。推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刻不容緩。鄉鎮文化站已成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陣地,占據核心地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全面而客觀地分析鄉鎮文化站的特點、性質等,使其更好地發揮自身作用,促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地保護,更好地傳承、發展我國傳統文化。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擺在鄉鎮文化站面前的緊迫任務。
保護和傳承農村民間文化是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基本工作職責。搜集、整理民間文化遺產,開展好文物保護法宣傳,做好轄區內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是鄉鎮文化站的基本工作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實際生活與實踐中精神文化的主要載體,多流傳與民間,是一個民族與國家千百年來繁衍生息積累和沉淀下來的精華,是人類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無形的遺產。中國是一個從農耕社會逐步發展的國家,廣大農村是我國人群主要的聚居地和生產生活的場所。在漫長的社會進程中,人們創造了眾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留下了許多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只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類活動有關,因此我國的絕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存在于鄉村民間,分布在廣大的農村,農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的原生地。鄉鎮文化站作在農村最基層的公益性事業單位責任重大,使命重大。當前,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制定了保護工作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全國各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潮正在興起,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為鄉鎮文化站工作的重要內容。特別是鄉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要積極當好參謀,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恪盡職守,不計名利,鞠躬盡瘁,不辱使命。
鄉鎮文化站在整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體系中,直接面向著最基層的農村,站在整個保護工程的最前沿。鄉鎮文化站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草根性”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重心在基層、在民間、在農村。這就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亟待在廣大基層找到自己的前沿陣地,而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建設無疑為此提供了一個契機。鄉鎮綜合文化站的特殊職能、地位、作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著許多契合,這些契合使得鄉鎮綜合文化站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前沿陣地的不二選擇。實現鄉鎮綜合文化站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前沿陣地的功能,不僅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而且能夠健全文化站的價值,有效地提升其價值,實現“非遺”保護工作與鄉鎮綜合文化站內涵建設的雙贏。鄉鎮綜合文化站是最基層的文化工作機構,這就注定了它要承擔更多的基層文化工作,這其中就包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承擔起基層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可以真正體現鄉鎮綜合文化站的“親民性”,可以更好地實現其尋根、護根、養根文化的價值,可以健全其文化功能,從而提高其文化內涵,實現長效發展。
傳承和保護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我們共同的責任。鄉鎮文化站要將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宣傳活動做好,提高國民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可以通過電視媒體、網絡這些現代化信息平臺進行宣傳和教育。讓農村基層干部和廣大農民群眾對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意識不斷提高,同時深入展開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把研究編篡工作進行整合。只有將調查研究工作做好才能為傳承和保護農村非遺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成立專門的保護區域與管理隊伍,進行收集整理以及研究分析,并且向社會公布研究結果,提高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與知名度,延續人類文明發展鏈條,營造良好文化氛圍,形成政府主導、全民參與來傳承和保護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完善機制。
研究與調查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確認、立檔以及進一步的傳承與振興等許多方面。盡管鄉鎮文化站不是專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機構,但這并不意味著鄉鎮文化站就不可以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有條件的鄉鎮文化站可以開展一些研究活動。在農村通過召開座談會等,做好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本地現存的資源狀況,進行分類建立當地鄉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檔案。對重要的、有極高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重點整理,先報當地政府立為重點保護,然后逐級審報,爭取上級文化部門重視。可以協助有關部門對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確認、立檔、記錄、整理等等。這樣做既可以有效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可以提高鄉鎮文化站人員的學術研究能力。
鄉鎮文化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上扮演著“橋梁與紐帶”的角色。為更好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要把普查和挖掘的成果及時進行整理,以保存成果,擴大宣傳。將全鄉鎮范圍內搜集的民間文學、民間歌謠等進行整理,匯編成書,廣泛搜集民間美術、民間工藝等等適當時進行展示,擴大非遺項目的影響力,推動鄉鎮非遺的保護和發展。幫助廣大群眾認識、繼承、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智慧的人民對偉大的精神財富進行加工、再創造,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發源于人民,歸返與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