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騫
(貴州省話劇團有限責任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1)
舞臺美術屬于舞臺藝術,屬于戲劇。舞臺美術的核心,表達語言以及最終的目標是為整個戲劇藝術創作服務。創造舞臺的時間和空間,以及戲劇的舞臺氛圍。這是以表演藝術為中心的一個創作過程。舞臺美術本身有一定的語言和運行空間,但舞臺美術不能 “自說自話”,不能以自己為中心。只有舞臺藝術在整個舞臺上與戲劇本身和諧相處時,才能體現舞臺美術真正的藝術價值,綻放自己的生命魅力。舞臺藝術是一種全面而全面的藝術,舞臺藝術本身也是一種綜合性的創造性的藝術。這種創造概念不容忽視或人為地超越。無論是大型整體,面向整個舞臺,翻譯文本,與導演合作,演出等,或著是一些整合,面對舞臺藝術內部的協調,如整體設計師和布景,燈光,等各個部門都有合作和統一關系。
戲劇演出的舞臺美術從寫實性發展到非寫實性,使得舞臺燈光的功能也得到新的發展。舞臺燈光發展的總趨勢,是燈光在演出中參與表演的意識加強和塑造空間的任務加重。也就是說,舞臺燈光從基本的照明作用開始轉變成強調光的寫意傳情,重視光的塑形作用,重視光的活動作用,重視光與音樂的關系。
戲劇作為一門綜合藝術,是視聽藝術的統一體。戲劇演出的成功除了需要好的劇本、導演和演員外,更多需要的是舞美、燈光、音響、服裝、化妝等多個部門的有序配合。一般來講,最先有的是劇本,而燈光通常是所有環節中最后完成的,對舞臺演出的空間效果和環境氣氛起到定型的作用。在所有這些部門中,燈光對變化節奏與旋律的把握最為重要。而對燈光變化節奏與旋律的把握,不僅要與舞美配合、與服化配合,更離不開的是對劇情、音樂,以及演員表演的理解與配合。
作為燈光設計者來講,我覺得研究導演意圖最好的工作方法就是認真研究舞美與表演。研究舞美是理解劇本的深化過程,要著眼于人。這不同于欣賞繪畫作品,因為你不僅要研究其形象構思,還要研究其技術體規。而研究表演也是對劇本理解的深化過程,是明確演出樣式和尋找舞臺氣氛的重要依據。研究透徹了舞美與表演再來干事兒,也就順理成章地把表演內容與舞臺燈光、舞臺布景完美結合起來了[1]。
舞臺美術的燈光設計不但僅是一門獨立的藝術,舞臺美術的各類燈光都在為舞臺藝術所服務,舞臺的藝術情勢是以演出為焦點的,燈光設計的設想不應該離開演出而進行單獨的設想,舞臺美術燈光設計的各類設想都是為了逢迎劇本的創作內容,滿足導演對舞臺美術的構想,也使得演員可以或許更好的把握角色,為全部表演提供更好的效果,到達利用燈光設計渲染舞臺氛圍的結果。
燈光的節奏在與音樂的節奏相結合去營造舞臺氣氛推動劇情發展時要考慮到舞臺的布景風格,舞臺布景風格分為寫實性和非寫實性。寫實戲劇強調再現生活的真實與歷史的真實[2]。一般燈光也會是寫實的風格,要綜合考慮自然的限制性因素。而非寫實戲劇則強調作品的意境和韻味,通常主張運用抽象、夸張的表現手法。所以設計者在表現燈光的節奏時不會受到種種自然因素的制約,能夠發揮創造的想象空間的就會很大。但我們還是要符合客觀劇情和整體效果的審美,使燈光節奏結合音樂節奏在演出中達到高度的諧美,這樣才有力于推動劇情發展,不然只會適得其反[3]。
在舞臺美術中,有許多優秀的優秀的燈光設計可以參考。比如意大利羅馬歌劇院上演的威爾第歌劇“弄臣”(Rigoletto)這部劇在演出過程中所有的布景切換都是靠紗幔,布簾和燈光的相互合作來達成的。在這個版本的歌劇舞臺上,位于舞臺封閉的三面“墻”都是由較為厚重的帷幔組成的,在燈光變幻不同的色調時,帷幔的質感也會發生變化,圖一中,燈光為暖色調時,帷幔展示出了它柔美的一面,順其自然的把觀眾帶入到了室內,這是一種視覺感受上的環境變化。從圖二中,可以看出舞臺轉換為了一種肅穆,堅硬,冰冷的感覺,所有的帷幔不再像是柔軟的布料,更像是堅硬無比的水泥石墻。這一切質感的轉化都得力于燈光強度和色彩的變換。
百老匯音樂劇《貓》(Cats)的舞臺布景較為抽象,但在燈光方面也是十分優秀的。無論音樂和舞蹈,還是演員的表演均有較強的活力和跳躍性,《貓》在燈光的設計在用色上都大膽豐富,多用對比色與鄰近色營造神秘和歡樂的氣氛,圖案與光束清晰而明朗,用光的律動與造型表現緊張的音樂節奏,用光對景的著色表現唯美動人的音樂節奏。從光位、光色、光的運動來說有點類似演唱會的感覺,設計者不需要考慮模擬自然光線,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去表現舞臺上的美。對于《貓》這樣的表演與舞美,這樣的燈光設計才是它該有的樣子。
一件物體只有通過光的作用才會使它在人們視覺中變得具有藝術性。把舞臺上一切包括每個演員和每樣東西都要照亮是低級的燈光設計方式,舞臺燈光設計應創造出具有雕塑價值的光,深入劇情、音樂、以及演員表演的意圖后,再給予理解和配合。這才是對觀眾負責的好的舞臺劇,好的戲劇作品。這樣才能在舞臺美術中利用燈光的設計幫助話劇舞臺的表演,起到燈光設計的根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