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平
(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化工分公司,青海 格爾木 816099)
聚氯乙烯是當前五大常用塑料之一,是非常重要的有機合成材料,近幾年得到了飛速發展,在二OOO年全世界聚氯乙烯生產廠商大約有150家,其總產量可達3100萬噸,此后見年里,聚氯乙烯的生產呈現噴井狀態,以每年400%的速度快速增長。我國由于經濟的持續高漲、樹脂合成技術和加工技術的進步,致使聚氯乙烯在工業、農業、建筑、汽車、包裝和家電等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尤其是我國建筑行業對聚氯乙烯的需求強勁,市場缺口較大。市場經濟的活躍正在推動我國聚氯乙烯行業的發展,而聚氯乙烯作為氯堿工業的支柱產業,也正在推動一些相關產業的發展。
我國PVC的工業生產已經有50 多年的歷史。近10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以及建筑業與PVC加工工業對PVC消費的強勁拉動,國內PVC工業發展十分迅速。2007-2011年,我國 PVC產能和產量的年均增長率分別高達22.2%和20.0%,遠高于同期GDP的增長率,也明顯高于同期石油和化工行業的增長率。尤其是近二三年,受 PVC 反傾銷裁定、國內市場供不足需以及原油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國內 PVC 價格高漲,掀起了PVC建設高潮,生產能力和產量發生了重大變化。
從生產規模上看,近年來我國 PVC 企業的平均生產規模不斷提高,2008年平均生產規模約為20萬t,2009年達到 26 萬t,2010年增加到32萬t,2011年約為40萬t,一些擴建、新建裝置的生產規模達到60萬—80萬t/a,最大規模達到100 萬t/a。
在我國,由于乙烯法 PVC 受原料乙烯、氯乙烯、二氯乙烷供應緊張、氧氯化工藝裝置投資高等因素的影響,發展受到很大制約。相比而言,電石法PVC因其投入資金少、國產化程度高、工藝流程簡單、利潤空間相對較大等優勢,成為當前PVC行業投資發展的熱點。從PVC生產工藝分布看,我國PVC生產路線有明顯的地域傾向,石化系統及相關企業與合資企業的PVC生產全部采用乙烯法,中西部地區則多采用電石法。
CPVC具有卓越的耐高溫、抗腐蝕和阻燃性,而且與其他熱塑性工程塑料比較,價格相對較低。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制造各種管材、板材、型材、片材、注塑件、泡沫材料、防腐涂料等產品,在化工、建筑、汽車以及電器等行業具有廣泛的應用。
氯化聚氯乙烯冷熱水管道系統是現今一種性能優異的產品。由于具有剛性高、耐腐蝕、阻燃性能好、導熱性能低、熱膨脹系數低及安裝方便等優點,氯化聚氯乙烯冷/熱水管最能提供一套清潔、安全、易于安裝、耐熱、耐腐、安靜、阻燃及高質量的管道系統。
CPVC由于氯含量高,耐腐蝕性好,可廣泛用于制造化工防腐設備。CPVC壓延的薄板可用來制造耐腐蝕的化工設備及零部件,如反應器、閥門,代替電解行業用貯罐中的橡膠襯里或硬質橡膠襯里,制造在壓力條件下使用的化工容器時,可用玻纖增強CPVC。
CPVC具有良好的阻燃性和電絕緣性,可用于生產電子或電氣零件,如電線槽、導體的防護殼、電開關、保險絲的保護蓋及電纜的電絕緣材料等。
將CPVC或其與PVC的混合物,加人適當的勻泡劑、調整劑、發泡劑,即可制得泡沫塑料。CPVC泡沫材料除具有比重小、質量輕、導熱系數小等一系列泡沫塑料所具有的特性外,還具有較好的耐熱性,耐熱性可達到100℃。CPVC泡沫塑料的耐熱性優于PVC泡沫塑料,高溫時的收縮率相當小,因此可作為熱水管、蒸汽管道的保溫材料。
隨著聚氯乙烯工業的發展,我國聚氯乙烯產能、產量增長速度明顯高于消費增長速度,近幾年凈進口量大幅減少,自給率大幅提高。未來幾年,中國聚氯乙烯行業的發展速度、產業布局、競爭模式都將發生變化。
聚氯乙烯行業屬于能源密集型和基礎型產業,其發展受到國際油價和需求的影響較大,而且聚氯乙烯作為化工原料,因此與經濟發展關聯也非常緊密。從2012年的情況來看,由于國內聚氯乙烯產能出現下滑,而下游需求增長相對緩慢,加之出口受阻,進口增加,所以國內聚氯乙烯產能閑置量比較大,市場價格也始終保持中低位徘徊,價格波動區間減小。
目前,我國聚氯乙烯樹脂生產在技術改造、新產品、新技術開發和科研資金投入等方面與國外發達國家和地區有一定差距。例如臺灣臺塑集團每年花費5 億元進行企業新產品開發、生產技術改進、節約能源、防治污染、工業安全衛生研究,相比我國企業而言,在防治污染、節約能源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還不夠,對新產品技術的研發力量還有待加強。因此,我國聚氯乙烯樹脂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必須重視提高新技術、新產品、開發能力,加快企業技術改造進程,完善和建立企業技術創新體系,保證聚氯乙烯行業健康穩步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PVC 行業正處在高速發展階段,電石法PVC 的擴能更是空前高漲,下游需求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未來幾年,原料仍是制約PVC 產量的一個重要因素,進口量將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出口將成為未來國內PVC 行業調整供需平衡的重要手段。因此,各企業應該不斷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加強協商溝通,規范出口市場,促進國際市場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