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莉
(赤峰市委黨校,內蒙古 赤峰 024000)
(一)法治觀念已經由自發向自覺轉變
通過30多年的法制建設之路和10余年的法治實踐活動,領導干部的法治觀念已經由自發向自覺轉變。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1.系統性學習法律知識的愿望不夠高。
部分基層領導干部學法的動力不足,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具體表現為:一是不愿學。他們往往專著于本職工作,或多或少有本職工作上去了就萬事大吉的思想,缺乏學習意識和學習動力,骨子里就不想學。二是不會學。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內容豐富,體系龐雜,涵蓋了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知道學什么,不知道什么知識對自己的崗位有幫助。還有的人不知道什么法律知識對工作有什么用處。
三是沒有時間學。多數基層干部認為基層工作很辛苦,“上頭千根線,下面一根針”,千頭萬緒。沒有時間和精力學習法律。
2.依法行政意識不夠強。
學法的目的在守法用法。守法是靜態的過程,是公民社會的基本要求。領導干部掌握著國家的公共權力,除了像普通公民一樣,在日常生產生活中不做法律禁止的行為,還要做到依法行政。但是,受權力本位觀念的影響,少數基層領導干部把對法律法規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他們對“法無授權不可為”一知半解,要么不知道具體行政法規的行使邊界,要么對其具體含義和要求理解不到位。
3.用法能力不夠高。
用法是動態的過程,是法律的執行和適用過程。對領導干部而言,能否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行使權力、履行義務直接關系地方黨委政府的形象。當前,基層領導干部對“法言法語”一知半解,有的不知道什么是“法言法語”,有的知道但不會講“法言法語”。
4.遵法觀念不夠強。
現實生活中,部分基層領導干部崇尚法律、敬畏法律的觀念沒有形成。有人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游戲規則的社會”、“我們的社會是一個明規則不如潛規則,潛規則不如無規則的社會”。既使對上述觀點持否定態度的基層干部,雖然表示相信法律,但并不堅定。具體表現為:一是敬畏規則而不敬畏法律。在明規則與潛規則之間,敬畏潛規則,視明規則為擺設。在處理地方政策規定和法律法規的效力時,往往從地方利益、部門利益出發,把地方的政策規定置于部門規章和法律法規的效力之上。二是敬重領導而不敬重法律。認為位子是領導給的,帽子是領導戴的,權力是領導授的,上級領導掌握著自己的升遷去留,不信法律那一套。
(一)法治觀念沒有形成共識。
法治作為人類的活動方式之一,必然依賴于社會主體的意識和行為。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基層領導干部對法治仍持差別心態。
(二)黨政關系易受人治觀念影響
(三)立法體制不科學導致部門利益法制化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治國理政“新十六字方針”。
(四)司法公信力不高制約法治觀念形成司法公信力不高是當下中國社會不爭的事實,其具體表現就是“信訪不信法”、“信上不信下”、“棄法轉訪”的現象比較突出。這些問題的存在降低了法律尊嚴,削弱了法律權威。
(五)權力運行機制不暢制約法治思維養成受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到位、職能配置不科一學的影響,地方執法部門之間職能交叉纏繞、信息割裂,執法過程中“互為壁壘”,執法“規模效益”低下。
(六)信訪制度滯后影響人們法治信仰信訪制度是以公民表達權為初衷設立的制度,但是,實踐中信訪正逐步演變成公民權利救濟的渠道。現實中信訪機構設置重疊、信訪職能定位不準,具體信訪程序缺乏相應的制度規定,導致信訪案(事)件終結難。協調辦理和信息交流機制缺乏,尤其是“三跨三分離”(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人事分離、人戶分離、人事戶分離)信訪案件,單一職能部門或單一地區處理起來難度較大。案件受理主體權責不清,上級信訪部門是“中轉站”,下級信訪部門則是“堆集站”。
(一)培養領導干部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法治作為西方國家的“舶來品”,需要一個艱難而漫長的“本土化”過程。
第一,著力加強法治文化教育。培育法治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基石。法治文化是指與法治密切關聯,體現法治精神和理念、原則和制度、運作實踐和生活方式,與人治文化對立存在的進步文化形態,其實質和核心是現代人的法文化共識、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不論是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還是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都離不開法律的作用,沒有法治觀念就難以領導好市場經濟。
第二,更新法治理念教育內容。“十二五”規劃首先強調了三個轉變,即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從增長型向協調型轉變,從規模型向質量型轉變。
(二)運用法治方式推動社會治理轉變。
確立法治思維的根本目的在于運用法治方式完善社會治理模式,這既需要從宏觀層面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理順管理體制,健全服務機制。即通過政府轉型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卸下來,還給市場,還給企業,還給社會。又要讓分散在政府左右手中的權力回到一只手中,避免權力交叉帶來的權力錯位、缺位,為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奠定基礎,從機制上避免執法機關的選擇性執法。從微觀實踐來看,基層要抓好兩個方面的工作。
(三)全面提升司法公信力。
司法公正是法治建設的關鍵,是保證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首先,就頂層設計而言,提升司法公信力必須站穩法治立場。其次,基層司法實踐中,必須加強公正司法,嚴格遵守法律程序制度,規范司法行為,加大司法公開力度,回應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公開的關注和期待,堅守防止冤假錯案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