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述英
(中共重慶市南川區委黨校,重慶 南川 408400)
家風是家族、家庭代代傳承,融進血液中的氣質,沉淀在骨髓里的底色,也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是民風、社風的根基、社會和諧的基礎細胞。
家風又叫門風,它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
在教育資源匱乏的古代,家訓以家族固有認知的形式約束、規范和教化人們的言行,成風化人,進而化成天下,于是便有了家風。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只有心思端正,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端正,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現代社會,家風是在家訓的規范下,在家教的保障下,在全體族人或家人的共同踐行下,形成的一種家庭風尚;是文化、道德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形成的智慧和處事方略。一個家族、一條血脈、一個姓氏從古至今的興衰變化,家風和遺傳因子一樣起著主導作用。
出生伊始,孩子對父母持有絕對信賴,父母就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父母的要求成為孩子生活的準則和行為的規范;父母對周圍人和事的態度、評價標準成為他們評價是非善惡的依據。孩子的模仿能力強,對幼年記憶尤其深刻,所以,父母、家人的言行對孩子認知世界打上最初的烙印,就會對他的社會化起著基礎性的、類似于定調的作用,且這個作用是連續的、長期的。從一個人生活工作的格調,立世做人的風范,資深HR可以輕易地洞察出他大致來自什么樣的家庭。
重拾家風的教化功能,實質是重拾價值觀。這既是對時代脈搏的應和,也是對大眾渴求的呼應。
1.家風傳承意識日益淡化
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越來越相對獨立,家訓、家風逐漸失去傳承載體。隨著社會轉型和家庭結構變遷,由血緣宗族關系決定的傳統家庭的地緣聯系被逐漸打破,大家族、大家庭的組織結構逐漸瓦解,三口之家、甚至兩口之家已經成為最基本的社會單元,降低了對家風的熏陶和引導需求。歷史上璨若星河的《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逐漸被大眾掩埋,若不是研究需要,鮮有問津者。
2.家庭教育功能弱化,日益削弱家風的育人功能
較之于學校明確的教育目標、完備的教育體系,家庭教育的局限性顯而易見。一是家長家庭教育意識淡薄。幾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讓許多家長“押寶”一樣教育孩子:放任自流、過于溺愛;或者粗暴專制、過度打壓。父母缺乏榜樣力量,不能言傳身教、家長缺乏親子溝通的方法和技巧等。二是家庭教育內容零散,方式隨意。一些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缺乏計劃性、系統性。更嚴重的是不少家庭單元瓦解,出現了單親家庭、空巢家庭、祖父母家庭、保姆充母親角色等家庭問題,缺乏良好的家風互動。家庭教育資源缺乏、家長了解子女不足、教育子女的方法落后、子女受傳媒及次文化負面影響等都給培育良好家風帶來負面影響。
從近年來查處的腐敗案件看,家族式腐敗現象時有發生,家風敗壞成為領導干部政德失范、走向違紀違法的重要因素,成為他們走向犯罪的催化劑、發酵劑和助推劑。
1.落馬官員的背后是家風的敗壞
據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統計:從2015年2月13日至12月31日,該網站共發布34份省部級及以上領導干部紀律處分通報,其中21人違紀涉及親屬、家屬,比例高達62%。一半以上屬于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親屬經營活動謀取利益。這種“全家腐”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不容忽視——家風敗壞。蘇榮落馬后在懺悔錄中寫道:“正常的同志關系,完全變成了商品交換關系。我家成了‘權錢交易所’,我就是‘所長’,老婆是‘收款員’。”中紀委在對河北省委原書記、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周本順被“雙開”的通報中,首次使用了“家風敗壞”這個詞語。通報指出,周本順為其子經營活動謀取利益,家風敗壞、對配偶子女放任縱容。
2.家風連著黨風民風
對領導干部而言,良好家風既是砥礪品行的“磨刀石”,又是抵御貪腐的無形“防火墻”。在群眾看來,領導干部的家庭與干部個人是作為一個整體的,領導干部家風好壞、其配偶子女在社會上的言行舉止等,都直接影響著領導干部個人甚至整個干部隊伍的作風。更為重要的是,黨員干部的家風,還會對社風民風以及普通群眾的家風直接或間接地產生重要影響。類似“我爸是某某”的新聞和言論,之所以能夠一次次在網絡中掀起軒然大波,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便在于此。《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第八條規定,“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家風建設無疑已成為黨員領導干部的必修課,是其清廉為官的一道屏障,也是避免自己與家人被圍獵的重要法寶。
領導干部的家風既是反映黨風和社會風氣的一個重要“窗口”,也是黨風廉政建設的“晴雨表”。黨員干部樹立良好家風,關系到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作為社會價值判斷風向標的官德才有道德涵養的基礎。
修身是領導干部的第一課,培養和強化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意識和能力,做到“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一要常“補鈣”,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算好人生“七筆賬”:一算“政治賬”,不要自毀前程;二算“經濟賬”,不要傾家蕩產;三算“名譽賬”,不要身敗名裂;四算“家庭賬”,不要妻離子散;五算“親情賬”,不要眾叛親離;六算“自由賬”,不要身陷囹圄;七算“健康賬”,不要身心交瘁。
二要勤“修煉”,做品行上的“本分人”。黨員干部是公權力的掌管者和執行者,須常修為政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不要被蠅頭小利誘惑,因此失去操守、忘了大義、壞了大事。當官職業化,責任是核心,底線不犯罪;察三情,慎三欲,樹三觀;當 “行大道,民為本,利天下”。
三要善“養生”,做生活上的“健康人”。古人云:“上行而下效”,越是位高權重,越是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警醒,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娛樂圈,在私底下、無人時、細微處更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增強拒腐防變的免疫力。
黨員干部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防止“枕邊風”成為貪腐的導火索。
一要相互理解、支持配偶恪盡職守。黨員干部要塑造“賢內助”做到廉潔奉公、勤政為民。作為家屬,理應當好反腐的宣傳員、監督員,常念廉政經,多吹清正風。鷹潭市原副市長魏時中、蕭山市原市長莫妙榮等被妻子當斂財工具使,身陷囹圄才幡然悔悟,但為時已晚。
二要淡泊名利,始終保持心理平衡。黨員干部要切忌從眾攀比。落馬官員在《懺悔錄》中常常寫道:不是把黨紀國法、條令條例、規章制度作為衡量是非的標準,而是把眼睛盯在別人的身上,特別是看到他人因違法違紀占了便宜得到好處的時候,心理感到不平衡。心理失衡常常是誤入歧途的開始。
三要時刻警惕,自覺抵制不良風氣的侵蝕。黨員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僥幸,牢記“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道理。不要借口小的失誤、錯誤、人情可以原諒,可以理解,因為在不知不覺中 ,量變引起了質變,不覺已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現代社會家庭多是由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培育良好家風,以無形的力量塑造子女,越來越成為家庭教育的重大工程。
一是自覺以身作則,代代傳承良好家風。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有什么樣的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培育良好家風首先要加強修養,管好自己,監督好配偶,用自己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使之形成良好生活習慣和正確的價值觀,為家道中興集聚正能量,反映到學習、工作中,對他人產生正向作用。
二要生活情趣高雅,讓子女“不扶自直”。家風是一種綜合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生活習慣、情感、態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種成分的綜合體。家庭生活注重文化品味,通過學習知識和開展文體活動來豐富頭腦、強健體魄、鍛煉意志、激發責任感,有助于加深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培養人遵從內心的定力和自信,在面對誘惑時有堅持的勇氣和拒絕的技巧。
三要厚植家國情懷,培養人生大格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一個人只有有了大格局,人生才有大發展。習總書記這段話講得精辟:“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我們要認識到,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同時,我們還要認識到,國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