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鶴壁市博物館,河南 鶴壁 458030)
人們會有意識的收藏喜愛或有意義的物品,這也是博物館意識初現的時期。在此意識的指導下,統治者、上層人士開始尋找有價值、有意義的字畫、物品等,并建立收藏庫。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收藏庫開始向普通人開放,并支持普通人進入其中參觀,這也是初級博物館。現階段,博物館主要種類為藝術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專項博物館幾種。
1974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已明確定義了博物館的含義,博物館的主要責任是公益性職責。博物館將為社會大眾、社會發展提供服務,其具有公益性、公共性的特征,其可滿足社會大眾文化、精神方面的需要。上世紀80年代后,歐美國家博物館已步入服務時代,而我國博物館也在此時期得到長足發展,博物館建設數量增多,且承擔著為社會公眾服務、社會教育的責任。
博物館可將所藏文物進行陳列,并對社會公眾進行開放,通過參觀社會公眾可學習、了解相關歷史知識、文化支持,從而充分發揮博物館的公共性、公益性職責。同時,博物館還可提供科學研究、旅游研究等功能服務。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博物館也建設、發展起來,其發展離不開社會需求,也離不開社會大眾的支持。在博物館服務理念優化過程中,博物館公共服務性也逐漸凸顯出來,博物館服務水平、業務水平也隨之提升,民眾可在博物館獲得相關文化知識,從而滿足不同文化層次公眾對于文化的需求。
博物館所藏文物及對文物的展覽具有一定社會教育作用,其可為社會提供豐富多樣的教育資源,使民眾在休閑中獲得相關歷史、文化、科技知識,其屬于校園外的重要教育場所,比如:歷史博物館。其主要陳列歷史物品、某個歷史時期戰場等,使參觀者可直觀的了解歷史文化,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困難,提升民眾的民族自豪感及愛國主義精神;又比如:科技博物館。其主要陳列多種涉及科技知識的物品,參觀者可通過參觀這些展覽品、聽取講解員的講解等方式,了解科技發展歷史、現代科技發展趨勢等,提升民眾對于科技的認知及興趣,這對提高民眾科技文化水平、推動我國科技發展具有一定意義。
關系指的是事物間的聯系,由狹義方面分析關系指的是人與人間的聯系。社會關系則是指:國家、社會組織等方面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公共關系指的是:社會組織、公眾與特定公眾間的聯系。社會公共關系指的是:以組織或機構的名義發起、參與社會活動,并且在社會活動(如:公益、文化、教育等)中作為主角或熱心參與者存在的,可在支持社會事業的基礎上,提升組織或機構的社會影響力,其主要作用為:(一)人類屬于社會的主體,在科技持續發展過程中,人們的溝通、交流更為方便,且可突破時間、空間的約束,所有人在社會公共關系中均具有其獨特位置;(二)隨著經濟、文化全球一體化程度不斷提升,世界各地民眾的交流及溝通也在逐漸增多,因而公共關系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環境。所有人、組織、機構的發展均將受社會公共關系的影響,且其影響在不斷提升;(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民眾社會參與意識也在逐漸增高,人們對于溝通的需求也在隨之提升,對于產品、服務的要求日漸豐富,因此任何組織、機構為充分實現其社會價值,均需加強與民眾的溝通;(四)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經濟水平在逐漸提升,但是同時也將引發一些問題,如:信任危機、虛假宣傳紛飛、欺詐手段多變等,這些問題使社會大眾對社會道德存在一定質疑,且認為社會穩定性不夠高。社會公共關系發展的主要目的是解決這些不信任問題,并為組織、機構的發展提供支持。
博物館具有公共服務特征及社會教育職能,因而博物館與社會公共關系具有統一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首先,博物館的產生及發展是為滿足社會需要,由此可見社會需求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博物館的發展。另外,社會公眾對于博物館的認知及宣傳可有效提升博物館的社會價值,充分發揮其公共服務功能及社會教育功能;其次,博物館具有歷史性、科技性等性質,其將吸引大量民眾入館參觀,從而建立了多層次、多元化社會公共關系,使得博物館的建設及發展與社會公眾之間形成互惠互利的關系;最后,博物館投資。博物館是為所有民眾提供公共服務的場所,收藏、陳列文物的主要目的就是滿足所有民眾的需要,為民眾提供相應教育服務。
博物館將為社會大眾提供服務,其將對民眾進行教育以滿足民眾對文化的需求。但是,博物館為民眾提供的公共鼓舞、社會教育等服務并不是完全免費的,簡言之博物館并非完全非盈利機構。因而,博物館利益與民眾需求存在對立點。博物館為提升其經濟效益,就需通過收取門票等方式獲得經濟效益,在公眾利益與博物館利益出現沖突時,博物館與社會大眾利益將出現對立情況,社會公共關系可協調這一局面。
總之,博物館為實現持續、穩定發展目標,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建立和諧、創新的社會公共關系。社會公共關系質量對博物館發展具有一定影響,因而我們需建立良好社會公共關系,為博物館發展提供信息資源、服務平臺,從而推動博物館穩定發展。我國需堅持創新、和諧的觀念發展博物館及社會公共關系,以提高博物館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