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我國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各大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高校的穩定和發展。
在新的公共管理視角下,改變了傳統的公共行政學管理觀念和公共行政管理模式。這種公共管理是在一九八零年到一九八九年所產生的一種管理理念,其強調重視公共服務的效率以及對公共問題的回應能力和解決能力,重視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服務,以滿足公民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我國的公共管理中,為了適應信息技術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在公共管理上進行不斷的探索與改革創新,最終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公共管理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有很強的實踐性,實踐是用來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目前,高校之中有關實踐的理論傳播還不夠強烈,實踐性教學地位并不高,理論教學仍舊占據著管理培養的主要地位。另外,高校目前多重視本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其他專業知識的傳教,沒有關注跨專業發展能力的培養,導致目前高校出來的人才往往綜合素質較弱。高校學生培養管理模式應該采取全面有效的管理方法,不能只單方面學習專業知識課程,需要采取實踐性培養模式,跨專業培養管理學生。
管理者的作用不只是制定政策,還需要在制定政策的同
時應用政策,執行政策,創新政策。目前,高校中管理培養模式較為單一,均采取統一管理的模式對學生進行管理培養,不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會產生消極負面的影響。在結合公共管理理念的前提下,高校要積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需要對學生實行服務型教育培養模式,這正是當今高校必須改進的地方之一。將管理型轉換至服務型,是高等院校健康發展的重要創新舉措之一,倘若學校不能及時的發現并改進這一問題,會對未來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良好的學風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對院校而言,學風建設尤為關鍵。可以舉辦“學風建設月”類似活動,弘揚校訓和校風,以此為契機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創建安全、和諧的校園環境,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明確學習目的,樹立熱愛學習、善于學習、終身學習的觀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營造勤奮向上的學習氛圍,創建優良的校風和學風。通過進一步學習一日常規管理規定,抓日常管理和規范,形成學風建設的約束機制。通過“身邊榜樣、前行力量”等主題教育活動,抓先進和典型,樹立榜樣,使廣大學生從身邊的先進人物、典型事例中獲取動力,增強學風建設的感召力。在做好課堂教學同時,高校要適當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根據學生的主要特點,開展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活動,通過一系列活動來提高高校的學風建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在公共管理理念之下,企業的管理逐步走向正規化,而要將這種理念應用于高校學生培養之中,可以適當地將企業的管理方法引入到學校有關學生管理的方面。企業管理部門和高校學生管理部門盡管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但是企業中的管理科學、需求假設、投入與產出設計等管理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對高校學生管理模式處理有積極意義,例如高校之中的出勤可以參照企業的上下班打卡制度,學生的宿舍管理可以參照物業公司的工作制度等。另外,高校學生管理培養部門應該建立科學的競爭和激勵機制,參考企業的績效考核制度,在校內的學習生活工作等各個方面都建立起不同的管理政策,實施明確的績效目標控制,有效地提高管理質量。
新公共管理理論中談到了有關于高等院校安全管理的問題,提出安全管理屬于“準公共產品”的理念,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公共服務,而高等院校的安全管理可以說是重中之重。高校之中負責學生安全管理的部門需要明確自身職責,應用公共管理知識,采取一些現代化水平的管理方法,引用企業管理機制,以達到有效進行高校學生安全管理的目的。除此之外,高校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應該加以管理更新。應用公共管理知識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很好的促進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有助于管理模式創新。
公共管理強調實踐性,在當前的教學管理模式基礎上,各大高校應設置與理論課程相對應的實踐應用課程,在傳授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采取實踐應用方法教學,二者相輔相成,創建一個新型的學生教育管理模式。高校需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多進行實踐性培養活動,加強實踐活動的開展力度,使學生有更好更全面的發展,同時改善學校的教學方法,可以為社會培養出優秀的人才,更好地促進了學校的延續發展。
公共管理最大的要求就是以人為本,而高校的目的也是以學生為中心,需要滿足大眾追求,發現每個學生的潛力,提供給學生良好的服務。目前,高校的學生管理培養方式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如果不能解決這些問題,高校學生的發展之路就會被阻擋,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更大程度的發掘,就會違背高等院校建校的最初目的。所以說,進行學生管理培養模式創新十分的有必要,積極運用公共管理知識進行學生管理培養,可以同時促進高校和學生的共同發展,有效提高管理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優秀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