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帆 梁立 黎娜 張易婧 姜敏
(孝感市氣象局,湖北 孝感 432000)
隨著新媒體的廣泛發展應用,以移動互聯網為基本代表的新媒體平臺得到了越來越多用戶的喜愛,傳播方式也進入多元化的時期。在公眾氣象服務中應用各種新媒體技術,能夠更加快速、有效傳遞預報預警信息,最為典型的是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而這種新興的氣象服務平臺已經成為現階段公眾氣象服務發展的重要渠道之一。
新媒體是指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1967年美國戈爾德·馬克率先提出了新媒體的概念。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在傳統媒體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第一,新媒體所涉及的內容豐富,涵蓋大量的信息,信息的使用和傳播不局限在某個區域,而是應用在互聯網中。第二,新媒體具有信息發布實時、快速的特點。新媒體支持下的信息發布不會受到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能完美契合公眾氣象服務的需求。第三,新媒體具有很強的互動性。互動性是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最大區別,新媒體受眾在使用微博、微信、頭條等平臺時,可以留言、私信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現階段面向公眾提供氣象服務的媒介有以電視、聲訊12121、短信等方式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平臺;也有以互聯網、大數據、4G等技術為基礎的微博、微信、頭條等新媒體平臺。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應用,氣象信息的獲取更加便捷,對傳統媒體平臺下的氣象服務產生了巨大沖擊,電視天氣預報節目、聲訊12121、短信的用戶逐年下降。而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氣象服務方式還在不斷探索之中,其規模、影響力都還在發展中。
新媒體時代,傳統手機短信、氣象網站、聲訊12121等公眾氣象服務發展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嚴峻,表現為氣象信息內容受單一,無法將復雜的氣象信息直觀的展現給人們。此外,長期以來的服務內容缺乏特色,大多僅提供基本的天氣預報信息,服務建議缺乏深度和針對性,無法滿足不同用戶群體對氣象服務不同的需求。
首先,各類氣象新媒體服務平臺眾多,面向的對象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重疊,導致公眾氣象服務同質化嚴重。其次,在公眾氣象服務領域,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發展研究十分有限,開發的針對性服務產品類型很少,還是以預報類產品為主。最后,各種智能手機自帶的天氣查詢APP嚴重擠壓了公眾氣象服務的市場,如何借助傳統氣象服務平臺的影響力促進新媒體氣象服務的發展也將是新媒體時代公眾氣象服務發展面臨的挑戰之一。
傳統媒體是公眾氣象服務手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氣象事業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出了自身的作用。但其單向的傳播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公眾氣象服務發展,在氣象服務的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用戶的需要,也無法在真正意義上發揮出氣象服務的重要作用。新媒體時代的氣象服務應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發揮氣象部門專業優勢,通過氣象服務形式和方式的創新,提供更加高效、有針對性的氣象服務信息,打造值得用戶信賴的氣象服務品牌。
服務不是基礎預報產品的簡單傳播,而是要將“服務”的理念植入服務產品內,滲透于服務行為中,貫穿于氣象服務的整個過程,植根入每個氣象工作者的心里。廣大氣象人打破思想桎梏,把社會公眾滿意度作為衡量公共氣象服務能力的重要指標,實現由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粗放服務向精細服務、傳統服務向現代服務、單項服務向綜合服務的轉變。在新媒體時代,我們氣象工作者需要進一步加強服務意識,以用戶需求為向導,開展跟進式服務,實現氣象服務形式和方式的創新,提高服務成效。
以前公眾對天氣預報的關注點停留在有沒有降水、有沒有大風、有沒有高溫,其它更精細的預報大家并不關心。但現在公眾非常關注精細化的預報,不僅關心是否有降水,還關心是否有強降水、以及強降水的起止時間;不僅關注是否無降水,還關注有沒有云、能不能看到藍天等等,人們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因此,氣象部門需要發揮出自身專業性優勢,必須以需求為引領,在提高業務工作科技含量和適應新技術上下功夫,對傳統的業務布局、服務產品進行創新開拓。
在氣象服務信息體制深化改革發展下,氣象服務部門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為了充分發揮新媒體在氣象服務發展中的作用,有關人員需要積極引進社會力量,充分利用各種社會信息資源,進一步促進新媒體時代下氣象服務的精細化管理發展。
新媒體的發展為氣象服務的深化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增強了公眾對氣象信息的獲得和體驗,進一步提升了氣象信息的傳播范圍、效率。新媒體時代,公眾氣象服務堅持科學技術為支撐、基礎服務建設為根本,服務內容為重點,在公眾氣象服務工作中推動全媒體時代下各類服務手段在內容、渠道、平臺等各方面深度融合,建立集約化、智能化、一體化的公眾氣象服務系統,不斷提升公共氣象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