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
(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 景德鎮 333403)
“文物法人違法案件是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在法人意志支配下。以法人名義組織實施的違法行為。”[1]據統計各級文物行政部門及文物執法機構共立案查處涉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違法案件2015年共47起,其中法人違法案件32起,其他案件15起。2016年共97起,其中法人違法74起,其他案件23起。2017年共90起,其中,按違法主體分,法人違法64起,其他案件26起。
(一)法人違法現象多發生于不可移動文物較多的省份,且多針對級別較低的文物保護單位。在2017年有24個省市區涉案,其中,河南19起,浙江15起等,國家文物局首批重點通報的法人違法行為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河南商城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貴州獨山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等不可移動文物。原因有:第一,我國歷史悠久,文物資源眾多,經過長期戰亂和現代化建設導致存留于地面的文物分布及不均衡。第二,文物監管部門較少。由于文物監管部門精力有限,不能對省內所有文物都監管到位,且大多將注意力集中于國家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三,對文物缺乏敬畏心理,每一件文物都是由先人創造的,都承載著文物創造者的思想和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從出現至今的歷史演變信息,是不可再生、不可復制的。[2]
(二)違法主體的多樣化、多元化。第一,直屬的行政部門違法。當地政府機關是地方負責人,在努力提高當地經濟,進行現代化改造的同時,也應對當地的歷史文化信息負責。在當代人們物質生活有了基本保障的同時,人們對精神有了更高的追求。一個城市吸引力的大小取決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氣息。第二,建設施工單位違法。一方面,文物發掘申報審批需要嚴格的流程,耗用時間較長。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發掘從申報到審批需要較長的等待時間和辦理相關流程。施工單位沒有時間和耐心進行長期的等待。另一方面,建設單位需要向文物部門繳納相應的發掘費用。第三,文物管理使用部門違法。2016年遼寧“最美野長城”事件,因當地文物部門制定的不當的修繕方案及結果造成了文物損害,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文物部門比其他部門對文物的價值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因此文物局在對相應的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保護時應該全面考慮文物的價值,始終把文物保護觀念放在首要地位。不要犯破壞文物的低級錯誤。第四,政府行政部門與建設施工單位共同違法。江蘇省淮安市清河區政府拆除了已存在上百年的多座清代及民國時期的古老民居。建設施工單位往往注重自己項目建設,對是否為文物保護單位不關注,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對文物損害更加肆無忌憚。
(一)文物監管不當。政府、文物保護部門監管不到位,文物保護單在文物遭到損害時,不能及時發現并進行搶救,往往在事發多個月以后,或者經群眾或志愿者舉報,造成巨大社會影響,或經新聞報道,由國家文物局責令檢查才發現,并對文物損害做出回應。比如:新疆昌吉市漢、唐時期墓葬被毀案例,2009年10月考古所已經調查過,但直到12年4月才發現墓葬已經被毀。有的政府部門甚至在接到群眾舉報后不及時展開調查而采取漠視態度。
(二)經濟發展與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關系。“有不少古建筑的建筑風格與新的城市發展不協調;也有不少古建筑部分損毀,無法使用,住在里面的居民都愿意拆除;不少遺址就是城市旁邊的臺地、荒山。”[1]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改變我國落后的狀態努力發展經濟,部分不可移動文物,開始吸引了部分政府的眼光。非文博類行政人員以整頓市容市貌為由拆除、破壞不可移動文物。
(三)群眾力量不能完全發揮。據國家文物局2016年督辦的191件案件中,群眾舉報130件,占68%。一方面,我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皇權至上的想法或多或少殘存于人們的思想中。由于對當地政府殘存的屈服心理,認為當地行政部門做的,都是對的,全部是國家決定的。另一方面,我國歷來遵循儒、道、佛三家思想,追求平和、安寧、中庸的生活方式,不想招惹是非,部分群眾有事不關己的心理。
(四)部分法院立案后不能及時審理,導致最后無疾而終。我國憲法規定了我國的人民法院組織體系由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專門人民法院組成的。基本每個縣都設有法院專門處理各種糾紛案件。但我國人口眾多,事物較雜,并且法院判決需要多次開庭。當文物法人違法案件送到法院,往往讓等通知,最后不了了之。
(一)政府部門跨區域交叉監督。據國家文物局2016年督辦的191件法人違法案件中地方文物部門主動上報10件,僅占5%。法人違法往往有當地行政管理部門認為自己是當地不可移動文物的法人代表,從而私自決定當地不可移動文物的修繕、拆遷。其他區域的行政部門得到消息,但礙于區域限制,不方便出面詢問、調查,只能眼見不可移動文物被損毀。通過各地政府跨區域監督可以有效減少法人違法現象的發生。
(二)擴大文博隊伍建設,加強監管力度。第一,增加高校培養機構。據2017年教育部公布全國高等學校共2914所,有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的僅有35所學校。開設碩士點的學校有576所,其中文博類碩士點只有30個左右。第二,增加文博單位的編制。我國2016年共有博物館總數有大約4109所。但文物行業人員很少。例如:大同云岡石窟近年來隨著研究方向增多,各方面人才嚴重缺乏,但由于編制數量的限制,每年僅招幾個人。第三,鼓勵合理有效的文博志愿者分隊。文博類節目廣泛出現,使公眾對文物的興趣加大,在法人違法案例中,許多是有志愿者、文博愛好者發現并舉報,讓國家文物局、政府知道,減少了文物的深層次損毀。
(三)由法人為部分不可移動文物買保險。我國目前有為出國出境等外借可移動文物買保險的行為,但是僅限于部分有重要價值的文物。一方面由于資金有限,沒有大量的錢財投于文物保險的購買。我國不可移動文物數量很多,可以在部分地區實行由所屬的政府行政人員,文博單位替自己管理的部分國家重點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購買保險,增加不可移動文物在法人心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