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岱
(重慶市涪陵第十七中學校,重慶 408000)
初中在學校教育體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歷史課程是培養學生形成歷史觀念的主要渠道。在日常教學中將史料作為工具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已經成為了初中歷史教師所面臨的重要課題。有效的歷史教學能使得學生得到閱讀能力的提升。因此,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對培養學生形成閱讀能力的教育價值形成正確的認識,并采用合適的方式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標。
首先,閱讀能力是歷史學習的要求。閱讀能使學生快速掌握教材中的有效信息的,提高學生歷史知識體系的完善程度,拓展歷史知識面。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適當為學生拓展一些課外歷史讀物[1]。其次,閱讀是歷史學習的主要形式。學習歷史并不需要定理和公式,但是卻需要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如果學生無法正確閱讀歷史知識,就無法真正理解歷史發展過程。最后,歷史學習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方式。初中階段涉及的歷史知識比較淺層和基礎,這就需要學生通過閱讀對其形成基本的掌握,并能查找一些課外資料作為補充。
教師在日常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帶領學生對歷史教材中各個章節的閱讀。主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生應該對每一個段落中包含的關鍵信息形成清楚的認知;第二,通過閱讀對每個段落中所包含的重點詞句篩選出來;第三,在閱讀中對補充內容與段落內容之間建立聯系,能自主完成段落大意的總結;第四,能對每個段落的標題形成正確的解讀,并理解其在歷史資料中發揮的作用。例如,教師講解到“新文化運動”這個部分時,教師應該讓學生通過閱讀,分別從不同的段落中,總結出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倡導思想、運動時間、在歷史中的影響等內容。對于一些沒有標題的獨立段落,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理解,為其設計合適的標題。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標。
在初中歷史教材中包含很多知識細節,這些細節中往往存在較為重要的信息。初中歷史教師應該重視引導學生閱讀歷史知識細節。初中歷史教材中包含的細節主要包括導言、標題、注釋、插圖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形成細致閱讀的習慣,不能僅僅重視文字形式的內容,還應該仔細閱讀一些補充內容。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2]。例如,教師講解到“鴉片戰爭”這個部分時,教材中的文字部分主要是闡述了當時的歷史事件,關于一些細節都是通過補充內容和注釋的形式呈現的,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閱讀關于林則徐的人物簡介,對這個在鴉片戰爭中發揮主要作用的人物進行詳細分析,感受民族精神。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一些時間和空間進行閱讀,并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從細節中獲得的信息。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逐漸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對歷史知識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主要渠道。這是需要初中歷史教師給予足夠重視的一個方面。歷史一個系統性較強的學科,歷史教材中呈現的內容比較淺顯,也并不全面和詳細。針對這樣的教學情況,初中歷史教師可以有效拓展課外歷史知識閱讀[3]。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推薦一些相關的歷史資料或者書籍,為學生布置課后閱讀任務。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使學生掌握更加豐富的歷史知識,還能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例如,教師講解到“世界的文化杰作”這個部分時,教師可以根據歷史時代的特點以及當時出現的一些影響力較大的文學作品總結下來,從中選擇一些符合初中生年齡特點以及閱讀能力的內容,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分配閱讀任務,并按照計劃完成課外閱讀。在一個階段過后,教師可以利用一節課堂時間讓學生分享閱讀經驗和感受。
結論:綜上所述,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形成閱讀能力已經成為了初中歷史教師所面臨的一項任務,需要教師給予足夠的重視。在這樣的教學目標指導下,初中歷史教師可以重視對歷史教材中各個章節的閱讀,引導學生閱讀歷史知識細節,有效拓展課外歷史知識閱讀。通過本文對初中歷史學習與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展開的一系列探析,希望能為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