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盼坤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實驗學校,河北 保定 072450)
初中數學課后作業的練習是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因此,數學課后作業應當分層設計、分層實施,照顧到所有學生的學習需要,讓每個學生能夠根據自身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的課后作業。通過讓學生練習“量身定做”的課后作業,使每個學生得到進步和發展,從而實現每個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課后作業實現其價值歸依。
作業分層的基礎上需要考慮對學生的分層,可以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層次的對象,以接受能力、綜合思考方式等的不同,形成優秀、中等、偏差層次的劃分,再制定有層次、有條理的教學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提高數學思維、把握數學理念。比如,在偏差的一些學生中,作業較注重于基礎性題型,加強計算能力、畫圖、公式及定理的熟記和掌握,以形成牢固的基礎,從而在此基礎上有效提高數學能力。而中等生較偏差生擁有一定牢固的基礎,能合理解決數學問題,卻相對于優秀生少了綜合開放思維。
依據不同特質的學生,在作業的布置上應考慮到時效性和合理性,所以劃分為三個層次的作業:基礎題型、綜合題型、拓展開放題型。同時,作業層次依照知識點的難易度、學生基礎來制定,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教學環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作業來鞏固數學知識、強化數學技能、培養和發展數學思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每一名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具有一定的差異,對知識的理解方式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師進行分層作業的安排需以學生的差異性為基礎,結合知識掌握情況對學生進行總體分層,將學習能力較強的和基礎較好的、基礎知識掌握較扎實且平時學習較自主和努力的以及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分為三個層次。然后為其制定分層作業。例如,在進行“相似三角形”內容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面向第三層次的學生多制定一些以基礎知識學習為主的題目,如SSS、AAS、ASA等判定定理的理解與應用等。面向第二層次的學生,教師則應為其多制定一些能力提升方面的題目,進一步挖掘出判定定理的條件。面向第三層次的學生應注意能力的拔高,可以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為其制定一些發散性的數學題目,進行知識的拓展。這種方式充分尊重了學生之間的個體性差異,并且更好地進行各層次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提升。
分層作業法體現了數學教學的改革與創新性,在方法落實過程中堅持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教學中通常都是教師統一布置作業,內容一致,沒有可選擇性,但根本無法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夠悉數完成,部分學生甚至覺得作業難度過大而進行抄襲,加劇學生的兩極分化想象,降低了作業的教學功能性。應用分層作業方法,教師為學生安排的作業內容有所不同,學生作業具有一定的選擇性,例如在進行函數知識教學對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有考查反比例函數定義的題目、有最基本的性質復習、還有一些實際問題與反比例函數的問題。對于這些題目并非要求學生全部完成,而是結合自身情況進行自主選擇而完成的。在這種情況下,基礎層次的學生就可以選擇一些基礎知識鞏固的題目來完成,針對能力稍強的學生而言則可在完成基礎作業后嘗試通過數學函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選擇自身能力范圍內的作業題目,同時適當地嘗試一下高水平的作業內容,循序漸進地提升自身的能力。
長期以來,我國初中數學的傳統作業形式都是每天最后一節課的時候由教師布置統一性內容的作業,然后第二天上交,教師對作業進行批閱,將錯誤的部分畫上錯號的標記。這種簡單的對錯標記的作業憑借方式形式太過單一,學生在此過程中無論作業完成的好與壞都得不到教師在語言上的肯定以及鼓勵,容易使學生逐漸失去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在為學生布置分層作業的同時,教師還需建立完善的作用評價體系。作業作為數學課堂學習的重要鞏固環節,教師通過對作業的評價與反饋實際上就是鼓勵學生繼續努力學習的一種動力,教師作為引導者,應通過分層作業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鼓勵與引導,給予學生進行學習的力量,增強自信心。結合學生作業表現進行合理評價,也可通過評分制度進行評價,在對學生基礎作業完成情況進行評價的基礎上,如果基礎較差的學生憑借自身努力學習與分析完成了高層次的作業內容,那么教師就應進行鼓勵與表揚,彰顯學生在學習方面的進步。當學生出現與自身層次不符的問題時,教師也要耐心地進行講解和幫助,注意在作業方面給予耐心的指導,幫助學生找出問題原因,幫助其克服困難,促進所有學生的公布進步和發展。
初中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的策略研究需要教師善于總結和尋找科學正確的方法并運用于教學中,把眾多教師的寶貴經驗搜集在一起,能使新晉教師在教學中把握好作業的布置,使數學作業成為學生的一種樂趣,在寫作業過程中感受到知識面的寬度、深度和豐富度。及時跟進學生的作業狀況,發現學生存在的缺點和進步的地方,處理好基礎題、綜合題、拓展題的關系,不斷使學生的學習進度與作業難度得以平衡,把作業的預習、鞏固、拓展開發思維的作用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