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婷
(浙江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8)
隨著高等教育發展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外籍教師作為不可或缺的師資力量,對于促進我?!半p一流”建設的意義日益凸顯,為此,探討如何做才能更有效的規范外籍教師的管理工作顯得尤其重要。外籍教師的管理離不開合同契約,合同契約是規范高校和外籍教師權利和義務的基本法律文件。但傳統的合同契約強調對“事”的管理,忽視了外籍教師的文化適應,而且僅僅憑借合同契約和制度的約束也難以穩定外籍教師的管理,有效調動工作積極性。而校院儀式作為校園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有很強的情感凝聚感召功能。為此,在現行的以合同契約為基礎的外籍教師管理體制基礎上,探索校園儀式與管理工作結合的途徑,有利于促進外籍教師的文化適應,填補合同契約的不足,從而提高高校外籍教師的聘用效益。
外籍教師群體本身的文化體系與中國的文化環境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要考察這一群體的文化適應性,應對其基本特點進行分析。
(一)流動頻繁。目前,國家有外國人永久居留證(中國“綠卡”)申領的政策,外籍教師在不改變自己的國籍前提下,仍然可以合法的長期居住,但申領對居留時間和職稱等要求較高,還不具有普遍性。再加上外籍教師本身就有交流或者選派性質,決定其不太可能長時間在華停留,在華定居者就更少。外籍教師在華時間的短暫性,決定了這一群體具有較強的流動性。但不容忽視的是,科教文化交流的持續性決定了外籍教師更替的延續性,即使是短暫的停留,都意味著文化適應研究具有一定的意義。
(二)背景多元。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發展日趨多元,中國和世界各國間都可能存在頻繁的文化交流,來華外籍教師群體構成呈現出多元化特點,這也意味著來華外籍教師不可能局限于英美等西方國家。當然,考慮到英美等西方國家教育發展程度較高,以及英語作為國際語言的原因,來自英美等西方國家的外籍教師還是主體。通過訪談發現,持同一語言的外籍教師由于情感上的親和性,內部表現出強烈的認同感,并借助于集體力量的優勢,展示出較好的文化適應性。
(三)目的明確。外籍教師來華工作的主要目的有以下三類,即學術交流、語言文化體驗和職業發展。外籍教師來校工作首先是傳授自己所學專業知識,指導中國學生學習外語。其次,是利用在華任教的機會游歷中國,更直觀地體驗中國的風土人情,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增強語言文化體驗。職業發展目的主要體現為在華工作的經歷將有利于其今后的職業發展。
外籍教師群體特點決定了其在中國的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學習和了解中國的文化環境、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因此,在跨文化環境中,外籍教師首先面臨的就是文化適應。
目前聘請外籍教師的院系,都配備具有良好素質的涉外行政人員,有的還專門設有負責外籍教師管理和服務工作的辦公室。目前在我校,聘請一名外籍教師要遵循一系列程序,通常由學科提出需求,學院審核后,由學校人事部門進行招聘。人事部門對求職人員進行初步審核,然后將篩選的合格者推薦給學科,學科根據所需條件決定人選,人事部門秉持“雙向選擇”的原則進行擇優錄取,并以簽訂聘用合同的方式確認外籍教師相關薪酬待遇和工作任務以及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外籍教師入職后,日常管理一般由學科或學術團隊具體負責。
學者司馬云杰認為:“文化適應實際上是一種建立新文化體系的問題,它不僅存在風俗、信仰、制度等等的再解釋,而且存在著目標與價值、行為與規范的再取向?!币虼?,在跨文化環境中,文化適應的過程面臨種種不適與挑戰,主要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一)語言障礙。語言是文化的符號,更是交流的基本載體。為了更好更快地融入,大多數外籍教師都會主動去學習漢語。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外籍教師學習漢語往往通過自學或者平時積累的方式完成,通過培訓機構、學校渠道來學習漢語的外籍教師人數較少。不過,由于熟練掌握漢語與否對其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構成實質性影響,外籍教師對漢語學習顯得不那么迫切。
(二)管理觀念不同。為了更好地讓外籍教師在校安心工作生活,有時會給予他們“特殊照顧”甚至賦予其“超國民待遇”。然而,國內的管理是以人為本,法外有情,注重人際關系的和諧,對于習慣于契約管理,崇尚“法律為先”的外籍教師而言常會感到無所適從。再加上國內高等教育正面臨深刻變革帶來的新形勢,辦學理念和政策規定都在快速的適應調整,客觀上也會加大熟悉認同的難度。
(三)思維方式差異。中國傳統文化比較注重知覺思維,強調整體觀念。西方文化中則不然,他們注重邏輯思維和分析思維,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個體體驗上。調查顯示,即使在語言相通的外籍群體內部,人與人之間也會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感。因此,在融入本地主流文化的意愿上,外籍教師并不強烈也不主動。正是難以抹去的強烈的自我意識,文化融入顯得較為困難。
校園儀式將儀式定位在校園這個特定的場所內,根植于校史校訓,具有很強的感召性和象征意義。具體歸納,校園的儀式主要有以下功能:高校校園儀式能夠通過營造一種獨特的文化氛圍來感染、陶冶師生,引發情緒的高度共鳴。如校慶儀式,不僅可以讓外籍人士領略到學校發展的光輝歷史,感受到在不同歷史時期為社會進步發展做出的貢獻,還可以增強作為我校教師的身份認同感和自豪感,更加適應學校文化。
此外,校園儀式還可以給具有相似教育背景和個人理念的師生一個熟悉、交流的平臺,有利于使外籍教師的發展目標和學校辦學愿景保持一致。鑒于上述分析,校園儀式所具有的情感凝聚功能使其能夠成為增強外籍教師文化適應的有力抓手,兩者結合也是推動外籍教師管理精細化的現實需要。
(一)促進外籍教師自身發展
訪談中發現,外籍教師對學校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們希望在工作的同時能得到文化熏陶,也有參與學校文化建設、實現自身價值的迫切愿望。為了實現這樣的愿景,管理工作的著眼點便不能僅僅局限于參與了多少科研項目或是發表了多少學術論文等量化的指標上,而是外籍教師的個人愿景與校園文化發展相結合,促進他們更好的實現對自我價值的追求。
(二)增強人性化服務
外籍教師群體來源復雜,個體的差異性較為明顯,日常的工作生活都較為分散,不便于統一管理。在這樣的情況下,傳統的管理模式,如召開系所例會、座談走訪等,對思想成熟、個性獨立、差異性較明顯的外籍教師來說形式較為單一,真是訴求往往難于表達。因此,若要真正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勢必要借助校園各類儀式的平臺,多角度搜集需求,打造立體多維度的信息傳遞渠道。
(三)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校園儀式是最具代表性和傳承性的,校園儀式文化經過年復一年的發展與演變,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可以說各類儀式是學校發展的一個縮影,是一代代師生“群生像”的展映臺。外籍教師的參與,不僅僅是作為客體被動接受,他們所帶來的多元文化與現有校園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更是增進校園文化包容性的重要力量。
通過總結在校外籍教師群體的特點和管理工作的現狀,并分析校園儀式的功能后,可以看出兩者結合的可行性。在我國高校校園儀式文化發展逐漸成熟的過程中,普及程度廣、社會認可程度高的校園儀式文化多集中在開學典禮、入黨宣誓、校慶、畢業典禮、獎學金頒獎儀式等,但對于外籍教師而言這些校園儀式還缺乏一定的兼容性和針對性。因此,若要真正將校園儀式與高校外籍教師管理工作有成效地結合,就勢必要在傳統校園儀式的基礎上進行探索和創新。
(一)打造兼收并蓄的儀式內涵
外籍教師集體觀念較弱的一個原因就是個人的關注點差異性較大。校園儀式要呈現出一種多元并存的形式才能更具吸引力。用豐富多彩的儀式活動把不同關注焦點的外籍教師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在儀式中感受強烈特定精神文化和內心深處自我要求的召喚,獲得特定的精神文化營養。例如,在入職歡迎儀式中,為外籍教師佩戴?;眨埻饧處熡H手將自己的照片貼在“照片墻上”,在世界地圖上標記所在國家等等,通過具體行動增進歸屬感,也彰顯特色與差異。
(二)提高儀式的辨識度
校園儀式的內容反映校園的文化底蘊和發展歷史,以高“辨識度”的標志性深入師生的觀念,給人生動、具體的印象。尤其對于外籍教師這一群體而言,其選擇參加校園活動的標準往往也取決于該活動的“辨識度”是否明顯。因此,若要校園儀式真正能吸引外籍教師,并達到增進文化適應、暢通日常管理的目的,則勢必要求其具有高“辨識度”。例如,為特定的儀式設計相應的吉祥物、LOGO或者標語,或為所有參與儀式活動的師生提供相應的資質認證、積分、紀念徽章等,都可以提高校園儀式文化的辨識度。
(三)增強儀式的感染力
儀式活動與普通的社會活動相比的特殊之處就在于它是在人們特定的環境下進行的。美國學者特倫斯·E·迪爾曾在書中提到:“成功典禮必備要素之一就是精心選擇具有吸引力的活動場所”。對于校園儀式而言,學校的建筑、裝飾、標語等都是學校環境的組成部分,若能營造感染力強的校園儀式文化環境,不僅能留給人一時的深刻記憶,更能在更深層次中規范行為。例如,友誼獎頒獎儀式可以選擇在象征國際交流合作的雕塑前或者會議廳舉行。例如,每年的校慶儀式并不僅僅局限于單一的典禮環節,同時還配合以集體婚禮等系列活動,而這個配合校慶儀式的活動選在校園內開闊的大草坪上,且活動場地也經過精心布置,不僅有精美的拱門、噴繪,亦配合有嘉賓致辭、放飛白鴿等環節。參與其中的不乏來自世界各地的師生,浙大校園成為他們人生重要時刻見證。而每年的新教師入職典禮、“浙大感謝你”歡送離退休老師的場地均選在大型會議場館,場內不僅鋪有紅地毯、懸掛橫幅,亦有簽名墻噴繪等頗具紀念意義的裝飾,為所有參加典禮的教師營造具有高度共鳴的文化氛圍。
“高校要善于通過典禮活動來反復展示學校發展過程中的標志性象征符號和重要性歷史記憶,要通過各種個性手段和環節的設置來傳達和強化自身的教育理念,要不斷地表達大學對國家進步和人類發展的崇高使命。”外籍教師需要有喜悅、歡樂的儀式來釋放情感和激情,也需要在莊嚴肅穆的場合下培養責任意識。對于外籍教師群體來說,校園儀式可以將校園文化通過隱性教育的方式深入實際、易于產生認同和共鳴的情感氛圍,在契約管理的基礎上,將外籍教師的管理工作與外籍教師發展個人訴求和發展愿景達成了良好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