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強調,加快發展城鄉社區老年教育,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老年教育不僅是一項老齡事業,也是一種特殊的繼續教育形式,是全民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年大學作為老年教育最重要的載體,已成為實現老年人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精神文化陣地,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種有效途徑。為培養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的新時代“三有”老人,滿足學員對不同專業、不同課程、不同層次的需求,本文以重慶市老年大學為例,對開辦老年“研究生”班的培養模式進行探索和思考,針對開辦老年“研究生”班的現狀,剖析原因,提出創新老年“研究生”培養模式,以優質的教育創造老年人美好生活的對策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增強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想觀念。要積極看待老齡社會,積極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老年是生命的重要階段,是仍然可以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的重要人生階段。”老年人到老年大學學習,不僅是為了娛樂、交友,更重要的是自我充實、自我實現。因此,老年大學只開辦基礎教學班已不能滿足學員學習求知需要,老年大學的課程設置也亟待改革轉型。全國很多老年大學開辦了提高班,滿足了部分學員學習的更高要求,但提高班怎樣培養學員,培養怎樣的學員,尚沒有統一標準和模式。本文以重慶市老年大學教學實踐為基礎,借鑒高等教育中研究生培養模式,結合老年教育特點,提出一些適合老年“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對策建議,以期對老年教育的發展有益。
重慶市老年大學現有13個教學系、257個班、學員14711人次。其中,“研究生”班共43個,學員人數約2000人次。不難看出,老年“研究生”班數量僅占所有班次的16.73%,老年“研究生”人數僅占學員總人數的13.6%,老年“研究生”班的開辦數量遠不能滿足學員的求知需求,再加上老年“研究生”流動性差、文化素養參差不齊、教師教學方式單一、成果轉化不足等問題,也影響了“研究生”班開辦的質量。
目前,重慶市老年大學老年“研究生”的錄取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部分專業完成基礎班學習自動進入提高班或中級班,比如太極拳班、推拿班、中醫保健班、普通書畫班等。二是學員本人申請并提交作品,由授課教師根據作品確定招收對象,主要是從書畫攝影藝術研究院各班學員招錄。三是面向全校學員發出通知,有意向的學員主動報名,再由授課教師、系主任、專業人士組成考評團隊對學員進行現場考評,確定招收名單,主要見于校藝術團各班的學員招錄。這三種方式較好滿足了各“研究生”班的生源需求,但對學員的年齡、開班人數等沒做要求。如何培養這部分學員也沒有統一的思考,對學員的綜合素質、專業素質缺乏全面考量,“研究生”招收門檻缺乏明確標準。而且大多數學員一旦進入“研究生”班學習,就不愿意退出。比如建校33年來,學習時間最長的學員已經在校學習了28年,老學員不愿意退出,新學員進不來,學員流動性差,導致“研究生”班人數飽和,難有新鮮血液加入。
老年教育是一項公益性事業,收費低,門檻低,學員招錄不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樣經過嚴格選拔,而是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滿足年齡要求的老年人都可以報名參學。老年“研究生”招錄也只是稍微側重專業素質的考評,對于學員其他方面沒有任何要求。但隨著專業學習不斷深入,必然對學員綜合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書法、國畫等傳統文化課程,當學習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學員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做基礎,對傳統文化有自己的認識和見解,才能破除學習壁壘,取得更高層次的學習效果。學員文化素質參差不齊,勢必影響“研究生”的培養效果。
中國老年大學協會教學工作委員會課題組在《老年大學教師與教學管理人員培訓體系研究》課題中,對華東地區、東北地區、西南地區13個省市92所老年大學進行了調查,調查數據顯示,老年大學中60歲以上老年教師占48.03%,3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僅占7.84%;專科及以下學歷占52.72%,研究生學歷僅占4.27%;高級職稱占37.51%,無職稱占19.16%。由此可見,老年大學教師年齡偏大,學歷偏低,無職稱教師偏多。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或專業知識儲備固化,將直接影響“研究生”的研究領域和視野。而且現行教學方式多以講授式為主,教學方式單一,學員課堂參與度不高。比如國畫課堂,學員更多的是模仿教師作品,自主思考、創作較少。
老年大學主要依托第三課堂為學員提供展示平臺,讓學員參與到服務社會中,發揮自身的社會價值。雖然活動組織數量在逐年增加,但是相較于學員人數的增長速度還明顯不足,導致學員學難致用,成果轉化較難。
老年大學是實現老年人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精神文化陣地,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種有效途徑。辦好老年大學,必須立足時代,面向未來,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使老年教育普及化、公平化、終身化、優質化、現代化。為使老年大學成為培養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的新時代“三有”老人的主陣地,重慶市老年大學對老年“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了探索。
辦好老年“研究生”班首先要注意把好“入口關”。結合老年教育的特殊性和各校辦學實際,建議設置如下門檻:
1.招收對象。年齡為50-80周歲身心健康的老年人。其中舞蹈、瑜伽類課程要求年齡在70周歲以下。
2.學制要求。學制設置為“3+3+X”模式,3年基礎班學習,3年提高班學習,X是研究院或者創作班學習,可根據專業不同設置為2-4年。
3.學費及學時。學費應比同專業其他班次略高,學時可根據實際情況,每周安排1-2學時。
4.報考流程。(1)由學員本人提出申請,并填寫申請表。(2)由授課教師命題,組織報考學員進行文化考試。文化考試包括公共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兩類,其中公共基礎知識包括政治修養、個人素養、文化涵養等綜合素質考評。文化考試合格后才有資格進入現場考評。(3)由授課教師、系主任、本專業其他教師2-3名組成考評組對申請學員進行現場考評,主要是要求學員現場創作或展演,合格后才能成為正式的“研究生”。
5.畢業機制。修滿學年、考試及格,可予畢業,并發給畢業證書。學員也可自動退出“研究生”學習,退出后若想繼續學習,則需重新進行考評。
課程設置是教育教學中最基本的環節。老年教育姓“老”也姓“教”,在老年“研究生”的培養上應按照教育的一般規律,重視學員綜合素質提升,科學設置培養課程。一是思想政治課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我國教育事業最鮮亮的底色。在“研究生”課程設置上,應按照習總書記的要求,加入思想政治課程,確保“研究生”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文化類課程,包括文化基礎知識、老年心理健康等課程。這類公共基礎課不專門安排學時進行課堂學習,學員自主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學校網站、遠程教學網或學校舉辦的公開課、專業講座等進行學習。三是專業課程。老年大學開辦“研究生” 班的教學應以學員創作為主。因此,學校應盡量為“研究生”班提供創作室或排練室,使學員在教師指導下,從模仿學習向自主創作轉變,逐步創作出優秀作品,最終將老年“研究生”培養成各領域的專業人才。
在創新教學方法上,擬從兩個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是在教師的選拔培養上下功夫。一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標準,選拔“研究生”班的指導教師。二是建立教師交流機制。每學期組織1~2次教師座談會或討論會,建立起教師間相互討論、相互學習的平臺,共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三是部分專業實行雙教師制,取長補短,擴大學員學習領域和視野。四是建立互動交流平臺。通過微信、QQ等即時通信工具,建立起系主任、教師、學員之間的聯系,以便及時有效地溝通。五是建立課程評價體系。學期末向學員發放課程相關的調查問卷,并將問卷中反映的問題及時反饋給教師,以便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做出相應的調整。另一方面從創新教學方法上下功夫。“研究生”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指導,這對教師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學模式上應把課堂還給學員,從傳統的教師為主向學員為主轉變。比如書、畫、攝影等專業,可在課前完成作品,課上講評、點評、互評相結合,充分發揮學員的主體作用;定期舉辦學員教研活動或筆會活動,調動學員的學習主動性;還可組織學員進行游學,為其提供自主創作的環境和條件。
老年“研究生”相較于普通學員,他們對知識更渴求,自我要求更高,服務社會、實現自身價值的愿望更強烈。搭建成果展示平臺,既是對他們學習成果的檢驗,也是他們實現社會價值的舞臺。一是利用中國老年大學協會、市內外各級組織等舉辦的展演賽活動,向人們展示陽光心態,展現新時代新型老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二是積極參加敬老慰問等公益活動,用以老慰老的實際行動,傳承孝親敬老文化傳統,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并倡導全社會樹立積極老齡觀,積極看待老齡社會,積極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做風范長者。三是積極投身關心下一代工作,進校園進社區,展示教學成果,分享人生經歷,傳授有益經驗。發揮三大優勢,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正能量。四是將特別優秀的學員留校或推薦到鄉鎮、街道、社區等教學點任教,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好聲音,唱響主旋律,做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