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大溝鎮初級中學 張立平
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教育進行改革勢在必行。傳統的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難以滿足當今教育的發展需求,因此對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全新的構建是極其必要的。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對農村初中語文有效課堂教學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教學策略,為構建有效性的課堂教學模式提供參考。
1.初中語文是一項基礎性教學,根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當學生對語文知識有所掌握之后,那么他們的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都會得到相應的提升,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可以產生很大的幫助作用。
2.語文課程的應用性很強。語文教學不僅要實現知識的傳授,更在于培養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應用能力,知識并不是語文教學的唯一目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生訓練母語的過程,在未來的成長中,學生會接觸到許多語文材料,并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更好地對語文進行應用。
3.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具有很強的地域性與時代性。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地域問題會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出現不同的差異,農村地區多使用方言,因而地域性特色很明顯。不同時代的語文教學存在著不同的特征,使語文教學有著非常明顯的時代特征。這便決定了初中語文課堂要采取綜合性教學。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核心,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傳統的教學方式不符合新課改的具體要求,教師必須改變以往的教育理念,由封閉式教學向開放式教學轉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建立面向學生主體意識的教學觀念,對待學生既要有整體性,又要能認識到學生個體間的差異。
備課對課堂教學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課堂的教學成果與備課質量有著直接性關系。但是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全面深入地對教材進行研究和理解,備課工作不是很完善,不能準確地理解課程教案,甚至會在教學的時候抄襲其他教師的備課方案與教學手段,致使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能明確教學目標,與教學主體相脫離,從而無法保障教學質量。
知識源于生活,也要應用于生活。學生學到的知識應當在日常生活中有用武之地,能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因為教學與實踐是相互作用的。但是在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只一味地進行知識的灌輸,并沒有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忽略了知識的實踐性意義。因此,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難以在生活中將課堂所學實現有效應用,更無法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
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大多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來進行課堂教學,學生難以提起學習的興趣,往往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無法發揮主觀能動性。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獲取知識,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這種機械化的課堂教學讓學逐漸產生厭學情緒,有效課堂更無從談起。
構建有效課堂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對課程進行精心的安排與策劃,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語文知識的學習中。明確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加強自身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從而構建高效課堂。
初中階段的學生通常具有比較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性格特點,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地對知識進行探究,提高語文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相關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融入情境之中,加強對學習內容的思考與理解,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在《鄉愁》一課的教學中,我先在黑板上寫下了這樣的一首詩:“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然后對學生說:“這是唐代詩人高適的《除夜作》,這首詩主要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通過思考,學生們可以知道這首詩主要表達了詩人的思想之情。我又接著說:“自古至今,很多漂泊異鄉的文人學者都將自己的鄉愁匯集在文字之中,響徹古今。有李白的《靜夜思》,有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也有杜甫的《春望》……你們知道近代文學家余光中如何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嗎?今天我們將要學習余光中的《鄉愁》,體會余光中的思鄉情。”通過為學生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可以很好地將學生的思緒帶到“鄉愁”這個主題上,并能全身心地融入到余光中的思想情之中。
在當前的農村中學,語文教師通常要對兩個班級進行教學,工作內容比較多,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可以開展小組教學,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分組,實現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不僅可以減少教師的工作量,而且在相互合作的氛圍中,學生可以對語文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彼此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和諧,促進語文學習水平的提升。
為了讓學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小組的學習中,提高小組合作的學習水平,教師需要為學生的小組合作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持。盡管每一名學生都存在著差異,小組合作學習也并非適用于所有的教學條件,但是充滿輕松、和睦、信任、尊重、默契的學習環境,卻是課堂教學的“共性”要求。著名教育學家曾經說過,如果學生沒有形成高昂的學習情緒,教師就急于向他們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會讓學生產生冷漠感與疲憊感。因此,在開展小組教學時,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為他們構建良好的合作氛圍,提高學習知識的積極性。比如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寫作思路和寫作方向進行討論,組員在交流談論的過程中可以讓自己的寫作思路更加清晰明確,而傾聽其他同學的想法可以為自己的文章注入更多的靈感與元素。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可以在無形之中培養自身的競爭意識,有助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從而在小組交流中充分展現自己,獲得心理滿足。
即便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充滿吸引力的學習情境,學生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但是只有少數小組才能真正順利、沒有困難地完成學習任務。要想讓學生不懼困難與挫折,積極地與小組同學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就需要對學生進行全程的觀察,及時對他們進行鼓勵并提供必要的指導。比如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學生通常會覺得比較困難,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和進度,當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和困難時,要及時地對他們進行啟發與點撥。
農村地區的辦學條件相對來說比較落后,隨著“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不斷推進,我國農村學校的辦學水平逐步提升。當前大部分的農村中學教室都配備了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備,但是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時候并沒有充分利用到這些教學設備,我們絕對不能讓這些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成為擺設,要實現物盡其用。具體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情境,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農村初中語文教師應當改進教學的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教師可以在備課的時候,充分運用自身所掌握的電腦操作知識來改進教學課件,讓課件能夠圖文并茂,加強對學生的吸引力。此外,教師需要把學生的實際生活融入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參與性,讓他們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促進語文素養的提升。
比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課的教學中,為了凸顯菲利普夫婦唯利是圖、貪婪無恥的人物特點,我使用多媒體播放了菲利普夫婦躲避于勒的場景,讓學生體會到作者通過刻畫反面人物的假、惡、丑,從而贊美生活中的真、善、美,從而提高學生鑒別善偽的能力。我借助文章的中心思想對學生開展情感教育,并結合文章的語言將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層含義挖掘出來,從而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獲得啟迪,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
又比如在對《錢塘湖春行》進行教學時,我在課前時間從網絡上搜集了該課文的錄音以及相關的視頻,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將事先準備好的教學材料予以播放和展示。學生們通過觀看春意盎然的視頻,聆聽優美的朗誦,可以感受春日錢塘湖綠草如茵、碧波蕩漾、春花爛漫、鶯歌燕舞、馬蹄輕快的美麗景象。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即便是基礎再差的學生也可以體會到春光的無限美好。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了對詩詞的領悟,同時也使他們獲得美的體驗,陶冶了情操。
教育離不開情感,情感教育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便是充滿愛的激勵。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心理較為叛逆、敏感,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滲透情感教育,用愛來激勵學生,以實現教學目標。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通常將重點放在了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情感的傳遞,語文學科融合了各種各樣的情感,利用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是極其必要和有效的。
一方面,教師要找尋學生與作者的心靈契合點,從而實現雙方的情感共鳴。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不再是簡單地對知識進行傳授,而是要引導學生向縱深方向發展,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心靈引導,讓學生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從而實現心靈的契合。學生在學習課文的時候都會在心中對文章做重新的創造,加強心理體驗,從而實現心靈的愉悅。
另一方面,教師要加強自身的感染力以激發學生的情感。情感本身所具有的的感染性是非常強大的,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對教師的態度大多取決于該教師的性格特點。幽默、樂觀、外向的教師通常可以得到學生的尊敬與喜愛,而嚴厲、刻板的教師往往會讓學生產生逃避感,對該教師的授課科目提不起興趣。因此,為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從情感教育的角度出發,加強對學生的關愛和激勵,賦予知識溫度,讓學生愛上學習。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也可以適當地為學生開展室外教學,結合教材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場景。比如在春意盎然的時節,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廣闊的農村大地上感受春耕的希望;在充滿金黃的秋季,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田野體會農民收獲的快樂。學生一旦明確了學習動機可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課堂教學,師生之間可以增加了解,從而有助于教師在最短的時間內在最大限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自主地參與到學習的整個過程。初中語文課程在理解、記憶、辨別等方面對學生有著比較高的要求,特別是文言文教學,由于很多學生對文言文不夠理解,因而記憶起來就會比較困難,這一點令很多教師感到束手無策。針對這個情況,教師在文言文教學時可以穿插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小故事,從而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感受古人的精神文化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