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郗琛
(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憩園》運用小說家黎先生的主觀視角,敘述了憩園新主人和舊主人的遭遇。在黎先生做客憩園的幾個月的時間里,他見證了由楊家小少爺“寒兒”引出的楊老三的悲慘遭遇,見證了姚太太被趙家欺負、姚國棟“老姚”任憑小虎玩世不恭,荒廢學業,并對老友老姚進行了勸誡,同時黎先生還因為與姚太太的對話感悟出了一些道理進而完成了他的小說《憩園》。巴金老先生選擇旁觀者的視角敘事,一定有其深層次的合理性及優越性,由此我對黎先生主觀視角的優越性進行了分析,總結出如下四點:
黎先生作為一個旁觀者,有著“旁觀者清”的特點,兩條主要線索正是通過黎先生這個“旁觀者”交織在一起的。黎先生在第3章節在憩園遇到了“寒兒”,由此引出了他對楊家故事的探索。他在憩園中與老文等人的對話引出了他對于老姚教育方式的不滿,以及對姚太太的同情;他與姚太太也對寒兒進行關懷,并聽完了寒兒對他家庭故事的講述;文中還不斷夾雜著黎先生對于兩家教育方式的評述。由此,兩個家庭不同的故事在黎先生這里產生了交織,他的視角讓讀者清晰地看到了兩家故事的相同特點,即只留下財產而不留德行給子孫,最終兩家都有著不同形式的悲劇。這種鮮明的對比使得文章主旨得以快速顯露。
黎先生作為一個探路人,一層一層地帶領著讀者揭開謎底,這十分有利于懸念的設置。在黎先生新到的這個陌生環境——憩園里,讀者和黎先生一樣對好多事物充滿著好奇,首先是第3章節里他剛到憩園之時遇到的想要摘花的楊家小孩,隨后又是第9章節黎先生與老文之間突然中斷的對話更強化了黎先生對楊家事務的好奇,之后緊接著是第10章節的最后那個神秘的背影,懸疑加深。讀者們帶著好奇心,跟隨著他在第11章節一起跟蹤這個神秘“背影”進入大仙祠之后嘗試揭開謎底,楊老三卻閉口不言,讓黎先生誤以為他是個啞巴,再次深化了懸疑程度。由此循序漸進,直到漸漸他與楊家小孩熟悉了起來,直到他與楊老三有了溝通,這個“謎一樣的事情”依然沒有揭開,當讀者已經好奇到抓耳撓腮的時候,楊老三神秘的消失了,直到這時,黎先生、姚太太才和已經好奇到抓耳撓腮的讀者們一起,聽完了楊家小少爺寒兒在26、27兩整個章節的大段敘述。“在懸念中,觀眾和人物知道同樣的信息。懸念將好奇和關心合二為一。”【1】從懸而未決再到真相大白,巴金利用黎先生這個“探路人”使情節環環入扣,緊緊地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
黎先生作為他在小說中接觸到的所有人的朋友,對所有他見過的當事人都有著詳細的外貌描寫。在這些外貌描寫中,最多的當屬對姚太太以及楊三老爺的描寫最讓人印象深刻。除了外貌描寫以外,文中還不斷出現對當事人神情變化的細節描寫,這些細節描寫對人物性格的表現起著關鍵性作用。例如在最后一章節小虎死后黎先生與姚家夫婦一起吃飯的情景,幾個人能都不太想吃飯,姚太太先說“黎先生,請隨便吃點兒菜,你怎么不動筷子啊?”,這是“姚太太望著我帶著笑說”,隨后寫到“我覺得他的笑里有苦澀味。她笑得跟平日不同了。”【2】這一細節描寫表現出姚太太面對如此事故的她還在嘗試去安慰旁人,表現了她刻在骨子里的善解人意。這是以黎先生的主觀視角所獨有的表現當事人內心的描寫方式,而倘若以姚太太的視角寫則會損失這些細節。
黎先生在憩園里寫了一本小說,憩園里的故事影響著他的小說的結局,這對主旨有著升華作用。這是全篇另一條小線索。在第17章節,姚太太懇求般的說:“黎先生,你為什么不讓那個老車夫跟瞎眼女人得到幸福?人世間事情縱然苦多樂少,不見得事事如意。可是你們寫小說的人可以給人間多添一點溫暖……”這段話讓黎先生頗感自責,他認為自己筆下的人物多災多難,他認為是他的自私導致了筆下這些悲慘的故事。他聽了姚太太的話以后,便給小說寫了一個溫暖的結局,他認為這樣會給人世間帶來幸福。然而在他小說完成之后,卻傳來了一個又一個悲慘的消息——楊老三被“禁子”殘害死了,隨后不久小虎也遭遇了劫難。悲涼的現實世界也許只有小說等等這樣虛構的文藝作品才能帶來些許溫暖,讓人不禁唏噓。作者運用黎先生這支筆,試圖讓讀者站在一個小說創作者的視角看問題,如此帶來的思考便不僅僅限制于兩個家庭教育的故事本身,而又加上了對于創作倫理等層面的思考,并運用小說創作這一溫暖的“虛”與現實悲劇這一悲涼的“實”做出鮮明對比,極大得升華了主旨。
綜上所述,《憩園》采用黎先生主觀視角進行敘事的優越性十分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