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強
(宜賓學院法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0)
據人社部數據,2017年我國社會保險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10.88億人,其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為2.27億人,相比2016年21887萬人增加了839萬人。五大社會保險中,工傷保險產生的爭議最多,爭議有較多的集中在工傷認定方面,占用大量的國家行政和司法資源。在2014-2016年度29586件社會保險糾紛案件中,我國工傷保險待遇糾紛數高達21273件,占社會保險糾紛的71.90%,其他社會保險糾紛占比不足30%。
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畢業若進入街道、社區,進入社工機構,要服務好自己的案主,維護案主的合法權益,就更需要具備扎實的社會保險方面的知識,掌握工傷保險方面的知識尤其必要。
針對這一現狀,我增加了《工傷保險》章節的教學時數,由以前的3課時改為4課時,僅次于養老保險的教學時數。另外,精心安排教學內容,有所取舍,有所側重。社會工作教育協會組編的系列教材《社會保障概論》是指定教材,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傷保險條例》是依據,另外我也積極跟蹤最新判例,期望在短短4個課時的學習中激起學生興趣,為課后的持續深入學習打下基礎。在課堂教學中,以教材內容為藍本,又不僅僅局限于教材,以下是我近年的授課內容設計。
第一節:工傷保險概述。本節內容分為以下四個部分:工傷保險的性質、工傷保險范圍、工傷社會保險待遇、工傷預防和工傷康復。本節要求掌握工傷保險的基本概念,工傷事故與職業病,受保人的范圍,工傷保險的特征和工傷保險的功能;了解工傷保險的起源,了解“雇主責任制”保險存在不足,了解發達國家(德國、日本、美國)工傷保險的主要內容;了解殘廢等級評定,了解醫療護理,了解工傷保險待遇;針對我國目前對工傷預防和工傷康復重視不夠的現狀,強調工傷預防的必要性,通過多媒體短片介紹國外的先進做法。本節內容計劃占用1.5個課時。
第二節:我國改革前的工傷社會保險制度。本節內容分為以下兩個部分: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的建立、改革前工傷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
首先介紹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的建立,主要有1950年《革命工作人員傷亡褒恤暫行條例》,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1953年《勞動保險條例實施細則》,讓同學了解這時的工傷保險屬于單位保險,即工傷保險由受傷害者所在單位組織實施。了解我國傳統的工傷保險存在的問題:覆蓋范圍狹窄,缺乏社會化的基金制度,待遇結構和標準不合理,缺乏科學、統一、規范的勞動鑒定制度,缺乏促進安全衛生工作的機制。了解為推進工傷保險制度改革,1996年10月1日《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了解2004年實施的《工傷保險條例》拉開了工傷保險制度改革的序幕。本節內容計劃占用0.5個課時。
第三節:我國現行的工傷社會保險制度。現行的工傷保險條例,《國務院關于修改〈工傷保險條例〉的決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這部分是工傷保險這章的主要內容,具體包括:工傷保險的對象及其范圍,勞動能力鑒定,工傷保險基金,工傷保險的待遇,工傷保險制度的監督管理,法律責任,其他規定等。以上內容中,工傷保險的對象及其范圍涉及到工傷的認定,也是在實踐中最容易引起爭議的,同時也是最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我準備用1個課時重點講授。關于工傷的認定,計劃引用一個典型案例,經學生討論互動后,教師再加以點撥啟發。另外再輔以兩個短視頻和課堂講解,讓學生掌握哪些情形應當認定為工傷,哪些情形視同工傷。了解勞動能力鑒定中的勞動功能障礙和生活自理障礙,了解工傷保險基金的概念、征繳、管理,了解工傷保險的待遇的構成,了解工傷保險制度的監督管理及相關法律責任。
通過本章的學習,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對我國工傷保險制度七十年發展的學習,一方面認識到新條例在幾個方面豐富發展了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第一,擴大了工傷保險的適用范圍;第二,調整擴大了工傷認定范圍;第三,簡化了工傷認定程序;第四,大幅提高了工傷保險待遇;第五,增加了基金支出項目;第六,加大了強制流利度。另一方面也要對現行法律尚存的不足加以思考,比如為何工傷認定糾紛日益增多?筆者贊同這樣的觀點:現行《工傷保險條例》對于認定工傷和視同工傷的規定比較籠統和抽象,各方立場不同,對法律規定的理解難免偏差;工傷和非工傷待遇的巨大差異也是導致糾紛的重要原因;工傷認定申請時間相對于傷害發生時間具有較長的滯后性;工作時間、工作崗位的認定也存在爭議等。
本章授課結束時,留給學生的思考題為:你認為我國現行《工傷保險條例》存在哪些不足?相應的改進措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