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琴
(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1450)
21世紀以來,社會經濟不斷穩步發展的背景下,我國高校語文教學水平獲得一定的進步發展。同時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滿足培養人才的需要,高校語文教學的工作重心逐步朝著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轉變。所以,研究高校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意義重大。
學生只有先做一個有情感、有思想的人,才能逐步提升人文素養,所以,情感教育是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情感教育分為理性思維教育和感性思維教育兩種,而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滲透理性和感性思維教育也是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
道德教育無處不在也無所不包,是人文素養教育的核心和關鍵。對高校學生來說,道德教育不止包括思想品德教育,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質培養等等,而在新課改背景下,道德教育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共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我國的民族文化歷史悠久,非常豐富,承載著華夏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和永世不滅的民族精神。作為中國人,民族文化教育即人文素養教育的主體內容,而語文教育也以弘揚民族文化為本,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民族文化教育,無疑是為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供了良好環境。
目前的社會背景下,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除去社會對教育的關注度不斷提高,社會對各個行業的需求也在逐漸增長。在這樣的情形下,高校學生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關。社會各界以及學校都開始充分的重視提高高校院校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可以直接對學生的人生發展趨勢、學生學習心態、學習能力等產生影響,還可以給學生的日常生活帶來影響。因為語文學科與人文素養存在非常緊密的關系,所以,利用語文教學的方法融入人文素養,讓人文素養的培養與語文學科緊密的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人文情懷,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經過語文學科當中滲透人文素養,社會各行業對人才的需求獲得充分的滿足,有助于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
就目前我國語文教學而言,學生語文知識應用能力較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將教學重點放在如何通過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而不是僅僅將目光放在學生對知識的應試能力。人文素養的核心是人本思想,而學生的思想離不開生活,只有讓學生充分去感悟、體驗生活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對學生的引導,做好課外知識與課本內容的銜接,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
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各項活動來提高課堂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趣味,從而投入到教學情境中。同時學生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會感受到人文精神,張揚個性,展示自我。對此,教師在課堂上需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主體地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勇敢質疑、發散思維,從而將語文知識內化為自身素養。
因為高校教學與普通的教學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更加重視學生的優勢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天賦。經過對學生天賦以及能力的了解,給學生制定出個性化的學習計劃以及方案,利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展開多樣化的教學,讓學生更加快樂的成長。正因為高校院校的學生總體綜合素養不高,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適當的降低難度與深度,展開簡單的教學工作,在簡單的教學過程中,深入的挖掘出深層次的人文素養,發揮出學生的優勢,按照學生的不同情形,讓課堂變得更加富有樂趣。
課本知識學習后,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自主搜尋知識材料,拓寬對課文內容知識的積累,從而加深對文章內容的認識。比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是是美國當代作家海倫·凱勒,她從小因為生病失明,但是這么長時間來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完成了大量的文章寫作,成為著名的作家,并且完成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杰作。學生在學習完這篇文章后,可以自主查詢資料,找到其他名人身殘志堅的故事,通過學習這些人的文章與資料,引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惜,進而對自我人生開始思考。
總而言之,語文素質教育是學生人格完善、人際交往、情感豐富的重要基礎,教師必需要從整體出發,提高自身專業素質,認識到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必要性,然后又給出以語文著作教育學生,讓學生感受人文素養的內涵,以教師形象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受人文素養的魅力,以教學活動影響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具體途徑,最后進行小結。總之,認識到語文教學中培養人文素養的必要性,并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培養,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語文綜合教學質量十分重要,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