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媛清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102)
蘇聯共產黨從建立、到奪取權力建立政權,再到“八。一九”事件之后徹底失去權力,斷送政治生命,這中間的利弊得失非常值得我們今后要認真學習總結、汲取經驗教訓。與之形成鮮明對應的是我黨在經歷改革之后非但沒有衰落、消亡,反而煥發出勃勃生機,我認為這是與我們共產黨自身具備的強大學習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學習對于中國共產黨人而言是個極具特殊含義的詞匯,也是我們黨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重要法寶。《論語》中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國共產黨能夠從將近一個世紀前名不見經傳的小黨,幾經沉浮起落、突破革新、不斷壯大,到最后成為執政黨與全世界第一大黨,這與其認真學習的態度和強大的學習能力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3月1日慶祝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大會的講話時就曾經提及到:中國共產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學習走向未來。這是中國共產黨90多年光輝歷程和偉大實踐的一條重要經驗總結。提升黨員干部的意識形態學習能力,對于提升黨員干部的意識形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對于如何提升黨員干部的意識形態學習能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對待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問題上,絕大部分同志認識是清醒的、態度是堅定的。同時,也有一些同志對馬克思主義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科學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上功夫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社會上也存在著一些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有的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了,現在中國搞的不是馬克思主義;有的說馬克思主義只是一種意識形態的說教,沒有學術上的常理性和系統性。實際工作中,馬克思主義也存在著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的現象,在一些領域“失語”、“失蹤”與“失聲”。
基于上述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黨員干部要把掌握好馬克思主義作為看家本領,要提高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與底線思維,正確判斷形勢,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
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好地感受它。有些人說馬克思主義過時了,對其產生曲解、誤讀,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很好的把握住馬列主義的精要,對其認知、理解只是片面的停留在一知半解、粗枝大葉上,缺乏系統、深入、全面的學習與掌握。只要我們能夠真正認識、理解和把握住馬克思理論,就會為其折服。馬克思主義實際上是站在了人類真理和道義發展的制高點上,堅持歷史尺度與歷史價值,強調實事求是,以人為本、注重價值。
馬克思主義雖然經歷了將近兩百年的發展,但它非但沒有衰竭,還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前途遠大、前景光明,可以進一步更好的指導社會實踐。
在現當代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已經深深融入到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話語體系,我們絕不能簡單的對其拋棄。如果放棄馬克思主義,我黨無異于放棄了輿論宣傳的核心陣地,必然會帶來思想混亂、多元價值觀念尖銳沖突對立,進而引發社會震蕩、引起政治危機,后果不堪設想。
對于馬克思主義我們要堅持“不拋棄、不放棄”的原則,對其進行合理的揚棄,以指導我們在21世紀進行更好的社會實踐活動。要用馬克主義的分析視角與科學方法,觀察當今世界的世情世風,思考未來的發展變化,給出更加合理的解釋與說明。
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武裝頭腦、思考問題、指導實踐時,在舊有的話語體系內我們還要融入新話語、新詞匯、新表達方法,不斷完善、擴容、突破、創新,使之在新時代更加能夠接地氣,這既是時代所需,也是對豐富馬克思主義做出的巨大理論貢獻。
馬克思主義能夠長久的用于指導社會實踐,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其可以一直保持鮮活的生命力,與時俱進,將一般理論適用于新的社會發展變化。如果我們仔細閱讀馬克主義經典著作關于未來社會的構想,可以肯定的假設,要是他本人生前就進入到了互聯網社會,一定會歡欣豉舞的看到他預見的生產力大發展、物質產品極大豐富、社會交往充分有效的所需條件,在今天的互聯網、大數據支撐下,真真切切的實現了。馬克思當年設想的“計劃經濟”,過去被一些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批評得體無完膚、一無是處,但在大數據時代的今天卻成為了現實。這充分說明這樣一個道理:馬克思主義并沒有落后、過時,脫軌于社會發展,而是要有一個充分醞釀、發展與成長的過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馬克思主義是否過時,關鍵取決于我們能否講出、講好一個個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好故事。只要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方法論在社會實踐層面上取得豐碩成果,用事實說話,就能證明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并不過時,一樣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共產黨宣言》被譽為是共產黨人的《圣經》。我們共產黨人之所以將其奉為圭臬,是因為它的理論價值深刻的揭示了在資產階級時代,社會是以怎樣的規律在運動,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斗爭將是何種走向。同時還全面闡述了生產力、生產關系與勞動力數量相互制衡特點,大生產關系時代城鄉間、國家間、地區域間因人口、生產資料、分配模式而形成的產業鏈上下游地位分配差異與相伴生的政治經濟格局。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引入市場經濟,充分釋放市場活力,在經濟建設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們也要看到,有許多問題單單依靠市場本身是解決不了的,還要靠政治干預的方式加以完善補充。因此,在現當代的中國我們必須要堅定不移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須要堅持黨的領導。作為政治力量的實際掌控者和使用者,我們共產黨人要時刻對資本保持足夠的警惕,確保大多數黨員不被資本所迷惑,還要提高駕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可以有效的避免和化解各類風險與問題。要時刻以馬列主義的價值、觀點與方法武裝自己,面對資本時可以有效驅其為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效力,而不是為其所牽絆、制肘進而控制、驅策。
“憲政民主”、“公民社會”、“普世價值”等這些概念是影響許多黨員干部作出正確意識形態判斷的一些關鍵概念。對于這些概念,我們應當有一些大致的了解。
“憲政民主”是“憲政”與“民主”兩個概念的連用。“憲政”,在我們中國是作為一種反對專制的思想武器而被引入的。中國共產黨使用這個詞,是為了反對國民黨的專制統治,喚起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抗意識。在新中國成立的一段時間內,這個名詞由于受某些政治原因的影響,僅僅作為一個學術名詞存在,在改革開放后的一段時間內也沒有多大的改觀。而進入21世紀后,在西方政治理論與“顏色革命”的實踐操作中,“憲政民主”這一概念越來越多被賦予了意識形態意蘊,成為西方美化自身政治制度、詆毀發展中國家的理論武器。對此,我們要高度重視,保持足夠的警惕。
“公民社會”主要內容包括:個人主義、多元主義、公開性與開放性、參與性等基本核心概念。其中,個人主義是認為個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維護和發展人權是公民社會的首要原則。多元主義,強調個人生活方式的多樣化、思想多元化。公開性與開放性,指政務活動的公開性和公共領域的開放性是公民社會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參與性強調公民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和制約國家權力是公民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中國社會,公民社會通常指與“官方”相對應的民間社會。只有在強調政治性、意識形態等特定語境中,才會對公民社會一詞著重使用。這種狀態下對“公民社會”一詞的使用,深受“第三領域”的影響,因此在使用過程中被賦予了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從而在一定意義上超出了學術范圍的邊界,引發了傳播上的不適與困惑,帶來了許多的誤導。
“普世價值”理論認為,人作為自然界與社會中的生命體,具有共同的基本結構和生活方式,因為有著基本相同的需求,所以也就形成了相類似的價值觀。特別是伴隨著全球化的到來,人類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大體趨同,日漸走向一致,普世價值中所包含的“自由、平等、人權、博愛”等思想應該被全體人類所接受。
當然,上述觀念更多是西方學者的鼓吹,其中雖然包含有許多的合理之處,但過分推崇也難免會帶來水土不符的負面效果,給具體社會、地區、人群帶來沖擊與震蕩。對其生搬硬套、強行嫁接,我國學界、政界一貫是持反對立場的,認為在推廣過程中要實際結合具體的世情、國情、政情、民情等慎重選擇、區別對待、有所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