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輝 張巖松 王希梅
(長江大學信息與數學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正所謂"教無定法"。分析教學法產生的背景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數學學科改革已經走上了正軌,國內有許多數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同時,也有許多國外的教學改革的經驗大量地介紹進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思考如何根據我國的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和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既符合現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又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的教學方法。邱學華老師多年來進行數學教學的研究,在"文革"前后進行了多項數學教學改革方面的調查與實驗,深感研究一種新的數學教學法的必要性。因此,他在總結和對比國內外數學研究學者的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分析教學法的設想。他借鑒了中國古代的"啟發式教學"原理、發現法和自學輔導法教學的思路,綜合地分析和研究這些教學法的長處與不足,試圖形成一種獨特的,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教學方法。
因此本文就以數學課題研究確定為例:
(一)教材中的學習課題是否為學生所認同——如對圖形的操作、有理數、探索規律、統計與概率等;
(二)學習素材是否為學生所喜愛——對于引入學習課題時所提供的問題情境或現實的、有趣的活動等,學生是否樂于參與其中,需要改進的地方和相關的建議;
(三)教材的呈現形式對于改進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從模仿、練習轉向探索、交流、需要改進的地方和相關的建議;
(四)教材中需要改進的地方——不合適的、不妥當的題材、敘述和處理方式等。
教師在新教材教學中地位與角色的再認識——包括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與教材的關系,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要作用的體現等;相對于以往的教材實驗而言,這一次的實驗在教學方法(形式、技術、氛圍等)方面發生的最為明顯的變化是什么,變化是否合理,為什么?
實驗開始時所遇到的教學方面的主要困難(例如從事有關圖形的操作性活動的教學)有哪些,產生這些困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對教學形式的不適應、教學內容難易程度的把握、教材呈現形式的改變,或教材本身的不足、教學觀念方面的不認同等;到目前為止仍然存在的教學方面的主要困難是什么,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幫助。
關于評價學生數學學習主要形式的研究;評價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時,主要關注的評價指標及其對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在不同的教學環節(新的學習主題開始之前、進行、結束)中,如何評價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況——包括評價的主要目的、關注點和評價方式等;關于評價的比較性研究——與以往教學所進行的評價活動相比較,實驗過程中的評價在哪些方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等。
實驗教學過程中的具體課例研究(新增加的或原有的學習課題均可)——設計思路、教學過程分析、教學反思等。撰寫、反思總結。
在這一輪課程改革中,根據教育部課程改革綱要的精神,在課程目標中,提出了三維課程目標。把課程目標分為三個維度,即,知識與技能的目標,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三維目標有各自的獨立內涵,但是它們之間又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把"過程與方法"作為目標是本次課程改革最大的變化之一。在以前的《數學教學大綱》中,不同程度上都強調了"過程與方法"的重要性,但是,這次課程改革把"過程與方法"作為目標。這樣,"過程與方法"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而是必須實現的基本目標,我們必須認識這種變化不僅力度大,而且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實際上,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優秀的教師不僅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而且特別關注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包括知識的來龍去脈,結論的背景、產生過程和意義,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方法,等等。以數學學科為例,我們都知道在數學知識技能中,蘊涵著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學習的目的,不僅在于掌握數學知識技能和結果,更重要的是經歷形成這些數學知識技能的過程,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學會運用這些思想和方法去學習其他的知識,并能從中感悟數學的作用和價值,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使學生能夠:
●通過解決問題的探討去調查和理解數學內容。
●從日常生活中和數學情境中提出問題。
●應用策略去解決廣泛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對原始的問題的結果進行檢驗和解釋。
●在有意義地運用數學中獲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