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航宇
(淮陰師范學院,江蘇 淮安 223300)
周恩來作為開國總理,在27年擔任總理的生涯中,對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1919 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和社會的進步,也催生出一大批進步知識分子。他們深入思考中國的社會經濟問題,周恩來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的經濟思想是我國全體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
周總理長期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一貫重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本國實際相結合。1949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他提出:宣傳新民主主義是一個過渡性質的階段,一定要向更高級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階段發展。同年12月,他又明確提出:“我們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使我們的國家健全地、有步驟地、不急躁地走向社會主義。”1953年9月,他再次強調,從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要經過相當長的過渡時期。與此同時,周恩來充分認識到要搞社會主義就必須明確社會主義是什么。1956年初,他指出:“建成社會主義就要消滅剝削貧困,如果只是消滅剝削,貧困和愚昧還存在,就宣布進入社會生義了,會敗壞社會主義聲譽。人們會失望地說,‘哦!原來社會主義就是這樣!’”
周恩來的上述論斷對于我國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先行者,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
經濟工作要實事求是,是周恩來一貫的經濟思想。“我們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使我們的國家健全地、有步驟地、不急不躁地走向社會主義。”“盡管中國是這樣大,有這么多的人才可以加快前進的速度,但中國的經濟是落后的,要實現工業國有化和農業集化,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還需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1956年2月,在國務院第24次全體會議上,他強調“經濟工作要實事求是”,指出“要快,要好,要省”“絕不要提出提早完成工業化的口號”“各部門訂計劃,不管是十二年遠景計劃,還是今明兩年的年度計劃,都要實事求是。”周恩來從一個經濟落后的大國的國情出發,考慮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時,把人口多資源少也作為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來考慮,將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和堅持辯證法有機結合。
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必須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1949年12月,周恩來談到當前財經形勢和新中國經濟的幾種關系時,指出:“只有廣大人民在生產中發揮了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提高他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周恩來認為,人民政府的經濟政策是否成功應當以得到人民的擁護為標準。他強調:“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的。我們的經濟工作和財政工作直接地或者間接地都是為著人民的物持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改善。” 周恩來還著重強調依靠人民來發展經濟。在他的經濟思想中,社會主義國家為人民謀利益和依靠人民群眾是順理成章的。周恩來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過程中,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思想就象一根紅線貫穿始終。牢記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社會主義經濟的唯一目的,就在于滿足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辦任何事情都要從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
周恩來非常重視發展農業,我國是農業大國,而且國民經濟的基礎是農業。周恩來不僅把農業看成是工業發展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而且把它提到了政治的高度,認為農業上不去會“影響到工農聯盟的鞏固。”1954年9月,周恩來深刻地提出:“農業的發展對于工業的發展有多方面的影響”。周恩來還多次強調各行各業都應該面向農村,服務于農業。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人口大國,大力發展農業應擺在首位,只有農業生產發展了,才有可能為工業生產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廣闊的市場,改善人民生活。正確認識和處理農業和工業之間的關系,做到以工補農,以農促工,動員社會力量支持農業,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周恩來深刻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關鍵作用,始終把發展科技事業作為政府的重大決策之一。第一生產力是科學技術,直接影響著一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國民整體的發展進程。周恩來提出:“在社會主義時代,比以前任何時代都更需要充分提高生產技術,更加需要充分發展科學和利用科學知識”、“科學是對我們國家經濟和文化各方面的有決定性的因素”、“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們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于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這些論說,深刻解釋了科學技術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大意義。周總理還指出我們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有四個方面的有利條件,即我們“有廣大的人力和豐富的資源做基礎”、“有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做保證”、“有一支比舊中國大許多倍的知識分子隊伍和科學技術力量”、“有了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等。周恩來著眼于未來,從戰略高度提出問題;著眼于實際,一切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著眼于科學,把經濟發展奠定在科學技術的基礎之上。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澤東的一貫思想。周恩來也一貫主張政治上堅持獨立自主,經濟上堅持自力更生和加強國際合作,并把它作為處理外交內政的基本原則立場。早在建國初期,周恩來就指出:“在生產建設上要自力更生,在政治上也要獨立自主。”1956年11月,他又指出:“任何一個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總要有點獨立的能力,更不用說像我們這樣一個大國。”1964年12月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他再次強調“自力更生是改革和建設事業的基本立腳點。”周恩來在強調堅持自力更生的同時,又是提出要加快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必須積極對外開放,開展國際合作,借鑒他國成功的經驗。他指出:“關起門來搞建設的思想是錯誤的。”他強調:“敢于向一切國家的長處學習,就是最有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現,這樣的民族也一定是能夠自強的民族。”同時,周恩來還辯證地指:“外國一切好的經驗、好的技術,都要吸收過來,為我所用。但不能全盤照搬,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得分清輕重緩急。”
周恩來的經濟思想和理論觀點集中地體現于《周恩來選集》(上、下卷)和他組織、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之中,其突出特點是實踐性、群眾性和開拓性。周恩來經濟思想的實踐性是不言而喻的,他堅持從實際出發搞社會主義建設,他的真知灼見是實事求是的結晶,他的一系列觀點經受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長期實踐的檢驗,這些無一不證明了其鮮明的實踐性。周恩來經濟思想的群眾性尤為強烈,他主張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必須依靠人民、為了人民,反對搞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的好大喜功,周恩來身體力行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周恩來經濟思想的開拓性也令人注目,周恩來旗幟鮮明地反對“盲目冒進”,周恩來明確指出中國知識分子中的絕大部分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這在馬克思主義思想史是一個創造,他在制定“工業為主導,農業為基礎”,擬定四個現代化的科學提法過程中的創造性勞動更是人所共知的。總之,在周恩來身上體現了知行合一,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