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一騰 2.苗順風
(1.身份證號碼:4113811990****743X;2.身份證號碼4116281989****4612)
現如今,我國新型城鎮化以智慧智能和綠色生態為建設核心理論。國家大力宣傳綠色生態和智慧智能,不斷出臺有關的政策進行鼓勵和懲罰,使得綠色生態的理念深入人心。目前,越來越多的城市都已經加入了綠色生態、智慧智能城市化的規劃和建設中。智慧城市和綠色城市的建設是當下經濟發展的必經階段,也是適合當下社會環境的一種新型式城鎮。只有把這兩種觀念放在首要位置,才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綠色城市是被綠色環境圍繞、生機勃勃的城市;是管理高效、協調運轉的健康城市;是以人為本、舒適安靜、宜家居住和生活的家園城市;是充滿文化底蘊的文化城市;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動態城市,且這五個方面是發展綠色城市的五大目標。隨著污染現象的加劇,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發展已是億萬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標,他們期待走進綠色,擁抱綠色,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城市。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由此綠色發展是全球化時代城市發展的新潮流[2]。愛默生曾經說過“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擁有健康才能擁有快樂,綠色是人類永恒的追求
住建部和城鄉建設部有明確的智慧城市定義:第一,從管理者角度上來看,智慧城市是不出現問題或者少出現問題,再或是在問題出現后能很快解決,保證城市具有一定健康指數和和諧度;第二,從企業角度上來看,智慧城市發展中,企業可以通過一些列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得到更高經濟價值,繼而穩固自己在經濟市場所占地位;第三,從城市居民角度上來看,人們對智慧城市體驗感強,能夠真正體驗到、享受到便民、利民、惠民的基本設施與福利。智慧城市發展中需要將集約、智能、低碳、綠色、人文等理念有機結合在一起,實現城市長遠有機發展模式。集約,綜合城市可以用資源,繼而提高整體資源利用率,也可提高城市整體工作效率;智能,充分利用大數據體系,增添城市管理的智慧性,讓城市管理更加綜合也更加精細;綠色,推廣并且推動資源循環利用,不破壞生態環境,著力于修復已破損的自然生態,打造綠色生態城市體系;人文,推動智慧城市管理的同時建立合理負反饋機制,讓百姓敢說話,還有地方說話,另外不放手也不放松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人文與體制共建。
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應利用現代信心化的技術和方法,來進行智能化的建設。并且通過網絡把城市中的各個體系都緊密的連在一起,把智能化融入生活、學習中、工作以至于是交通中,把消費者和各個供需平臺進行聯系,同時促進現代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有效融合,完善各企業的公共信息化平臺,推動各種信息化產業的發展,并且對于電子商務平臺應該要不斷進行完善和優化。在進行智能化建設的同時,我們還需要保證智能化城市的安全建設,建造一個綠色健康、安全和諧的智慧城市環境。所謂的智慧城市的建設無非就是便利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生活效率達到更高和更加智能化,推動城市安全便利生活的建設
第一,當地政府是城市的領軍人,要起到帶頭作用,提高綠色環保意識要從政府人員及強化相關制度做起,政府應加大對當地企業的監管力度,堅決踐行習總書記的“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盡可能少產生有害氣體,優化生活環境;其次就是群眾的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正是這個道理,我國有13 億多人,如果每人每天為綠色城市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我國每天將貢獻出13 億力量,這是有償的,在貢獻出自己一份力量的同時我們會擁有更加健康的身體。作為公眾的一員,我們要減少開車出行,既能優化環境,還能加強身體鍛煉,對于忙碌的上班族是一個好方法;購物時自備購物袋既環保又節約,各個城市對于購物袋收費情況也起到加強作用;另外飲食是必要的,加強對綠色食品的宣傳,并對綠色食品有一定保護措施和優惠政策。現在大多數人具有一定的綠色消費意識,但真正的綠色消費行為還有待提高,當購買一些商品時,可以減少在包裝上的浪費、盡量購買可循環使用的產品、二手的或翻新的物品等。
摒棄過去“城鎮吞噬鄉村、鄉村供養城鎮”的單向物質流動模式,按照系統協同原則,發揮各自的資源稟賦優勢,實現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雙向流動,再現中國傳統文化中“詩意棲居”的人居境界。涉及的關鍵技術包括:優化從區域到城市的自然生態格局。推進自然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建構從區域到城市的結構完整、通道連續、生物多樣、功能豐富的自然生態格局,實現“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建設面向公眾開放、容納多元活動的公共綠地和開敞空間,并與非機動車交通系統實現有機銜接。
合理的規劃是綠色經濟長久進行的根本保證,各城市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適合的統籌規劃,建立適宜的目標和相關政策,對污染物排放制定更嚴格的標準。從國家層面上,政府要通過繼續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激勵企業對環保產品的研發和大眾對環保產品的使用,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產品,通過補貼的方式推廣節能產品;從企業層面上,企業要對綠色城市的做出相關規劃,生產經營者要注重承擔因生產產品對環境造成損害的社會責任,履行其相應的義務.
在建設新型城鎮化的同時,應該不斷深入分析智慧城市和綠色城市,不斷改變自身的固定思維,將環境保護同城市化建設相互結合起來,走可持續發展的建設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