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趙亞威 2.李良作
(1.身份證號碼:4102251987****2950;2.身份證號碼:4130271974****1453)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城市原有的生態本底和水文特征被改變,極易引發城市內澇、水體黑臭等現象。為了解決城市化帶來的環境問題,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海綿城市通過雨水收集、儲存、滲透、凈化再利用從而涵養城市地下水源,是一種現代綠色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
為整體提升城市的發展水平,全面優化城市的發展質量,應該在城市規劃過程中積極踐行海綿城市的科學理念,充分保障城市居民的用水安全,整體改良和優化城市的水質。
在《2012 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中,“海綿城市”的基本概念首次在會議中提出并加以推廣;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指出,采應用下滲、滯留、蓄水、凈化、利用、排水等自然措施,將城市75%的自然雨水就地進行消納和循環利用。讓城市像海綿一樣會呼吸、吸收、存儲和釋放雨水,彈性的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從而使得城市具備彈性收縮來應對和緩解城市難題,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新型城市雨水管理概念。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2 海綿城市建設研究的意義在城市快速擴張的背景下,由于城市的快速發展與落后的排水系統不相匹配,從而影響了良性的水文循環,城市水體受到破壞,可持續發展問題越來越突出。目前制約城市發展的主要問題有:資源匱乏、城市內澇頻發、水體污染加劇、城市地下水位線下降。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全國已有超過15個城市發生了嚴重內澇災害,然而在我國600多個城市中,有將近2/3 的城市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城市有150多個。面對著城市內澇帶來的嚴重損害,我國采取了更多的措施來加速城市雨水管網系統的發展和改進。在改進灰色基礎設施的同時,加大綠色基礎設施、城市水文系統、綠色建筑、城市道路的建設。保證海綿體在城市中的占有率,是保持城市綠色化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排除城市內澇、解決城市短缺用水、防治水污染的重要措施,具有深遠的意義。
前期大量城市由于城市內澇造成的巨大損失而感到失落,對于海綿城市建設理論幾乎不懂,大家忙著發展工業和經濟,對于城市大規模建設與擴張帶來的問題幾乎為考慮在城市規劃之中,還是按照傳統的城市設計模型,采用適用性的設計方案,主要是為前三個產業做鋪墊,方案對于海綿城市建設明顯不利,與實際不符。而且對于整個城市資源來說,在前期規劃中,大多數城市采用以求應供模式,浪費大量資源,與現如今的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背道而馳,對于科技型的企業來說是一種障礙。
當前我國的城市建設還是取得了一些值得稱贊的進步的,但是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海綿城市建設中的一些問題也逐漸顯現和暴露,其中對于該建設中的城市建設規劃的碎片化就比較嚴重。在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中,部分城市對于海綿城市建設的城市基本概況不了解,盲目建設,也未聘請專家對其進行方案的制定和管理,至此,特別容易導致項目碎片化現象產生。建設海綿城市應該以自然為先導,以循環為關鍵,以功能為切入點,與水為友,以水養人進行全面發展。
要想建設積極美觀又綠色發展的新型城市,必須改變原有的城市布局,從重視城市開發強度出發轉變為改善生態環境治理為主要的城市發展目的。轉變城市發展理念,采用“源頭減排、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統籌設計“的建設模式。在水的根源處減少雨水的直接量度,提高地表的土壤滲水效果,降低雨水的排量,不僅如此,還要對雨水進行雜質的凈化和控制,提高城市中對于水資源的利用率,避免浪費水,在城市中可以利用不同的手段對于海綿城市進行理念推廣,進行城市居民基礎知識普及,加強城市居民對于其的意識形態的接受,利于工作的后期進行相關開展和實施。
海綿城市建設要求應結合《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天津市及生態城相關標準和規范,真正將海綿城市建設設計落到實處,因此將其納入“兩證一書(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是非常必要的。為了將海綿設施落實到實體,保障項目按照規劃總圖、施工圖進行建設,達到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與指標要求,因此在方案、施工圖、驗收階段增加海綿城市審查環節。海綿設施運營維護階段是檢驗其建設效果的重要階段,為確保項目正常運行,發揮其預期效果,編制海綿城市設施運營養護標準在實際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應該逐步完善城市綠地系統,推進城市綠地、城市走廊等綠地的建設,優化綠地、公園在城市中的布局,例如可以將廢棄用地改建成綠地、拆遷后重新規劃城市綠地、見縫插針地進行綠地的建設等,加大城市綠地的覆蓋范圍,提高城市的綠化效果,使得城市規劃的更加均衡有序。應開展城市水污染的防治,保證城市綠地用水。應進行全面的水體治理工作,避免工程污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源,全面進行控源截污,避免城市雨水徑流攜帶的污染物污染城市雨水管網。強化城市雨水管道、城市排污管道的系統治理工作,科學地開展水體的防治工作,讓雨水在城市綠地中充分“沉下去”,既做到了最大化地利用雨水資源,又使得雨水在城市綠地內得到凈化和吸收。逐步減少城市灰色基礎設施,積極加大城市綠色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和完善城市的雨水管道、污水管道等基礎設施,加強污水處理措施,加快老舊管道的更新改造工作。
海綿城市的理論技術體系仍處于探索與研究階段,相關技術標準的支撐作用尤為重要。要注重宏觀系統的構建,統籌協調好各專業、各環節的工作;又要加強設施微觀參數的選擇確定,保障海綿城市建設的有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