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毅君
(武漢市江夏區人民檢察院,湖北 武漢 430200)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因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需要,可以向當事人或者案外人調查核實有關情況”。明確賦予了檢察機關民事調查核實權。但在實踐中,檢察機關對民事案件進行調查核實并非一帆風順,本文旨在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
(一)人民法院不予配合。檢察機關在調查核實證據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在人民法院調取案件卷宗,對法官進行調查詢問。在調查過程中,人民法院多多少少會存在抵觸情緒:法官拒絕做調查筆錄、故意拖延回復檢察建議和調查函的時間、在提供卷宗材料時設置障礙等情況屢見不鮮。
(二)相關單位和個人拒絕配合。在辦案中,不少單位或者個人因種種顧慮不愿配合檢察機關調查核實,特別是調查核實的內容可能對被調查對象產生不利影響時,往往會出現被調查對象拒絕接受調查甚至妨礙檢察機關調查行為的情況。
(三)需要調查核實的內容越來越復雜。如今民事訴訟監督的內涵逐漸豐富,例如近年來提出的虛假訴訟問題、民事審判人員、執行人員深層次違法問題等。與之相適應的,民事檢察監督需要調查核實的范圍更加廣泛,調查的內容也愈加復雜。若僅僅以調閱卷宗、詢問當事人等公開方式進行調查,無有效的強制措施,無法追根溯源查出其中貓膩,達到預期辦案效果。
(一)相關法律未規定個人和單位不配合檢察機關調取民事證據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未明確規定公民有作證的義務。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二條第一款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但僅限于刑事案件調查取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列舉了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六種情形,人民法院可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一百一十四條還規定了不協助調查、執行的單位責任,人民法院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對仍不履行協助義務的,可以予以拘留;可以向監察機關或者有關機關提出予以紀律處分的司法建議。但上述規定中行使權力的主體是人民法院,未規定檢察機關可以參照行使民事調查核實權。因此,國家在立法層面忽視了對檢察機關民事調查核實權的保障。
(二)檢察機關對自身調查核實權的保障缺乏有效的法律規定。最高檢《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抗訴案件辦案規則》與兩高《關于對民事審判活動與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的若干意見(試行)》均規定了人民檢察院可以調查核實的案件情形,但均未提及如何保障調查核實權的實施。最高檢《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以下簡稱《監督規則》)第七十三條規定“人民檢察院調查核實,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拒絕或者妨礙人民檢察院調查核實的,人民檢察院可以向有關單位或者其上級主管部門提出檢察建議,責令糾正;涉嫌犯罪的,依照規定移送有關機關處理”。但檢察建議缺乏強制性,即使通過檢察建議能夠有效糾正不配合調查的行為,也需要很長一段運行周期,耽誤調查時間?!侗O督規則》第六十六條第二款規定“人民檢察院調查核實,不得采取限制人身自由和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等強制性措施。”這非但未有效保障檢察機關調查核實權的行使,還對其進行了限制。
(三)隨著檢察機關偵查權的弱化,社會公眾對檢察機關調查取證的配合度在逐漸下滑。“兩反”轉隸后,人民檢察院不再具有職務犯罪偵查權;刑事訴訟法修改后,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司法工作人員相關職務犯罪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對司法工作人員涉嫌利用職權實施的14 類犯罪立案偵查權上提至市級以上人民檢察院?;鶎訖z察機關在調查取證過程中具備的強制性措施已蕩然無存,監督權力不再具有剛性,在社會公眾眼中的權威性也在逐步減弱。刑事偵查權的萎縮使民事調查權更加遭人輕視。
(一)應完善相關立法。筆者認為,在立法層面應當進一步加以明確如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在基本法律中明確被調查單位(包括人民法院)和個人的配合義務。可以借鑒《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七條的規定“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調查取證,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在訴訟法中規定“檢察機關為調查違法而向有關單位和個人借閱、調取相關材料或者詢問相關事項的,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提供或者配合,不得拒絕或者阻撓”,從而保障調查核實權的正常行使。二是適當賦予檢察機關一些強制性的調查權力。調查核實權作為法律監督權的一種,必然需要強制性作為保障。從目前檢察機關辦理虛假訴訟、民事審判人員、執行人員深層次違法案件情況看,今后對辦理民事監督案件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跟以往不能同日而語,如果還按以前的調查方式來辦案,只會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應適當賦予檢察機關一些強制性調查權力,例如凍結、查封、暫扣等,以增強監督辦案效果。三是應賦予檢察機關對妨礙司法行為的責任追究權。目前民事檢察部門享有對民事訴訟活動的檢察監督權,但沒有司法處罰權,為了保證這種調查核實權利取得應有的監督效果,就需要在相關法律規定中賦予檢察機關享有妨礙司法行為的責任追究權,并且這種權力不能是軟弱的,必須具有剛性的法律強制力,例如對相關責任人進行罰款、拘留等。
(二)建立重大民事訴訟監督案件異地交辦工作機制。上級檢察機關應當加強對下級院民事訴訟監督案件的指導和督辦。建議對一些涉及審判人員、執行人員違法的重要案件交由異地檢察機關辦理。
(三)與紀檢監察機關建立協作工作機制。筆者建議,檢察機關可以與紀檢監察機關加強協作,建立案件移送工作機制。若是按照《監督規則》第七十三條的規定,拒絕或者妨礙人民檢察院調查核實的,人民檢察院向有關單位或者其上級主管部門提出檢察建議后仍不糾正的,人民檢察院可以將該情況移送同級紀檢監察機關,紀檢監察機關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第十九條“對可能發生職務違法的監察對象,監察機關按照管理權限,可以直接或者委托有關機關、人員進行談話或者要求說明情況”進行調查處理,以保障檢察建議的嚴肅性、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