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琦
(中共齊齊哈爾市委黨校,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時強調:“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化解過剩產能,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支持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發展。”
“新經濟”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美國《商業周刊》發表的文章中。在我國,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新經濟”。上海市政府依據《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總結提煉出來“四新”經濟,即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所謂的新技術是指技術方面的不斷革新。所謂的新產業指應用新科技成果、新興技術而形成一定規模的新型經濟活動。所謂的新業態指為了順應多元化、多樣化、個性化的產品或服務需求,依托技術創新和應用,從現有產業和領域中衍生疊加出的新環節、新鏈條、新活動形態。所謂的新模式指為實現用戶價值和企業持續盈利目標,對企業經營的各種內外要素進行整合和重組,形成高效并具有獨特競爭力的商業運行模式。
目前,我們正處在一個技術、產業、信息交融對接的時代,齊齊哈爾市要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僅僅從技術的角度去研究已經遠遠不夠,必須要向技術、產業、業態、模式的集成創新模式同時發力。
近年來,齊齊哈爾市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的戰略決策部署,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
齊齊哈爾市以12個重點產業發展為依托,大力推進產業發展的智能化綠色化的升級改造;以“中國制造2025”為契機,推進裝備制造業等一批“老字號”企業轉型升級;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深度開發資源深加工類產業項目,推進“原字號”產業的鏈條延伸;大力培育戰略新興產業,不斷壯大“新字號”的發展。積極促進互聯網、人工智能與產業融合發展,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使齊齊哈爾的“老字號”、“原字號”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近年來,齊齊哈爾市加快發展綜合型新業態、智慧型新模式。加快商貿流通新業態發展,推進電商產業與實體商貿業融合發展。舉辦了多次互聯網+新農村創新發展論壇、電商大會和電商創業培訓班。2018年,齊齊哈爾市電商注冊企業已經突破千余家,各個縣區已經實現園區和電商平臺全覆蓋。
齊齊哈爾市統籌推進放管服改革,啟動實施多項制度的試點工作。深化公共資源集中交易、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改革,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一體化智慧政務體系初步建立,率先在省內啟用政務大數據平臺。市級1256 項政務服務事項“一窗辦,一次辦”比例達94.4%。一系列的措施舉措,極大地優化了營商環境。
齊齊哈爾市出臺了《齊齊哈爾市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推動城區經濟高質量創新發展重大貢獻獎勵支持政策》,為齊齊哈爾市經濟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出臺了《齊齊哈爾市對有關人才根據新近及其他所得給予獎勵實施細則(試行)》、《齊齊哈爾院士及院士工作站補助實施細則(試行)》等,為齊齊哈爾市的人才引進、人才培養提供了政策支撐。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四新”經濟的特點之一是體現在產業之間的融合方面。“四新”經濟既注重三次產業之間的融合,也特別注重由新技術提供的平臺整合對于不同產業的整合作用。
2019年3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采訪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中外記者并答記者問時指出,“政府要以一種包容的態度,為新事物的成長提供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針對新經濟發展問題,湖北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新經濟的若干意見》,其中突出了“五不原則”:即不急于作規劃和頂層設計,不鎖定發展內容,不分傳統和現代,不設定統計口徑,不固定推進模式和方法。新經濟是新鮮事物,政府通過包容審慎的態度,通過營造寬松包容的發展環境,鼓勵發展。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鑒。政府要通過政策導向對“四新”經濟進行引導和扶持。注重人才政策的配套性,在人才引進和培養政策上還要不斷下功夫。在準入政策上下功夫。對于我市來說,“四新”經濟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要通過政策扶持降低進入門檻,讓更多企業進入到“四新”領域扶持范圍內,壯大“四新”經濟的發展。加大相關產業聯盟建設的政策扶持力度,引領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平臺作用,通過資源共享渠道促進企業的發展,打破產業鏈上下游壁壘,實現“四新”經濟產業融合發展和產業鏈條的延伸。
“四新”經濟發展的核心與重要內容是“互聯網+”。目前,齊齊哈爾市在全力打造優化營商環境的過程中,“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巨大進展。目前許多縣區在探索“互聯網+農業”,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商,促進三次產業融合。在此基礎上,我們要擴寬“互聯網+”的領域,使“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深度融合,催生服務新業態。要強化“互聯網+傳統制造業”等新業態的扶持和培育,以新技術新模式推動齊齊哈爾市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鼓勵企業與高校院所共建研發機構,加大研發合作的力度。要充分挖掘科院院所的資源稟賦,促進各種科研成果就地轉化。實現產業聯盟的壯大。在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過程中,要進一步以各類園區為載體,充分調動和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積極培育產業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