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菲菲
(中共漯河市委黨校,河南 漯河 462000)
網絡技術和電子技術雙重發展,個人信息愈加公開化,個人信息泄露狀況持續發生,個人信息保護工作日漸受到人民群眾重視。民法是當前保護個人信息的一項法律。國內個人信息保護問題處理,急需一個最為適宜的保護手段。當前統一立法模式,盡管說可以處理信息主體全力訴求相關問題,但卻難以契合于信息自由流通基礎性需求。另外,分散立法模式過程中,信息自由流通被視為重點,基本價值理念便是絕對保護自由權利,但卻使信息主體很難篩選針對性的權利救濟渠道。針對此種情況,人格權利保護和信息價值使用要雙雙實現,建立統一立法機制,對特殊行業特殊對待,以分散立法為主。
西方國家中,美國借助隱私權制度,剛開始是從私人角度對個人獨處、單居等加以保護,之后日漸衍生出“獨處權說”等理論闡釋。這些均為對私人生活、外界侵擾、私人空間的保護等作為出發點,實際上歸屬于消極防御權范疇內。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法學研究者們嘗試從人際關系層面來剖析隱私權,將其闡釋為對民眾交往關系的維護,旨在可以常態生存、正常發展,和不同的人形成不同的人際關系。很多個體選擇向外界披露自己個人信息,這也就代表著維系人際關系,對個人私人信息進行選擇性披露,達成對信息傳播優化管控,“個人信息控制權說”應運而生。此類學說的出現,將信息傳遞階段內的商業價值予以把控,可以對姓名權和肖像權的商用進行限制,權利主體訴求最為重要。
很久以前,德國學者從人格活動和人格發展視覺層面進行個人信息保護價值研究,以“同心圓”的方式將個體人格活動領域予以歸類劃分,主要囊括了隱秘領域和私密領域以及個人領域。需要注意的是,個人信息處在隱秘領域,保護程度最深,但處在其他領域之中,需要進行利弊權衡才能決定保護與否,保護和尊重同等重要,期間需滿足他人公共利益,所以就造成在司法實踐中很難抉擇何類信息歸屬于何類領域中。當前司法實踐步履加快,上述劃分不能全面滿足個人信息保護需求,所以學者開始探尋新的理論模式,從而彌補實踐缺陷。“角色理論”和“交往理論”相繼被提出,前者注重個體要有不同社會角色,不同角色所對應的身份各不相同,要通過角色來掌控好信息,后者觀點認為,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是必然、必要、必須的,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生存,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人格形成的先決要素,在交往過程中務必要保護一般人格權。但是因為個體社會角色不同且具備多變化特點,信息流轉方式,一時間很難被納入一般人格權保護體系內,所以角色理論適用備受局限。交往理論盡管突出社會交往對人格發展的影響與作用,但不能對交往關系介入對個人隱私權侵害與否做出闡釋。
在社會發展、司法審判實踐需求背景下,法律研究者紛紛投入個人信息保護路徑探尋上,尋找新的價值基礎,而后“自我表現理論”便出現。從之前理解為個人和他人交往中外在行為、隱蔽性格,在不同角色、社會關系的交往環節內,借助本體行為加以表現,假設不能實現自我表現,那么人格尊嚴以及人格未來發展必然會受到深度影響。
按照個人信息在當前社會交往中的作用,此時可將個人信息價值類型予以透徹劃分,就是個人信息自主價值以及個人信息使用價值。需要注意的是,價值取向科學化是民眾前行的信念,自主價值和使用價值,二者共同組建了個人信息保護價值維度,價值沖突的出現儼然成為了個人信息保護中亟待突破的現實困境。
我們通常所說的自主價值,主要是對個人信息進行自主控制,而后達成真正意義上的人格自由發展。最為重要的便是 借助社交中所表現出來的相應人格尊嚴價值。社會交往過程中,要在最大限度上去獲取他人信息,旨在占有大量信息,形成信息優勢,獲取可觀利益。防止個人信息泄露十分重要,減少對人格獨立影響。假設對人格尊嚴和自由價值等漠不關心,人格形象被扭曲,之后便不能更好更優的實現自主價值。
廣義之上的使用價值是個人信息內含的財產價值,借助信息主體和信息管理人員之間科學流轉而形成的社會效益以及對應的商業價值。商業營銷層面上,借助個人信息資源整合,經營效益尤為豐盈,社會信用體系也會得到不斷優化和調整。另外,個人信息準確性是對使用價值進行判斷的重點,若是被惡意扭曲和損害,那么就不能有效使用價值,所以只有維系信息主體前后各類使用價值統一性,方可保障最終信息利用效果達標,符合預期訴求。
基于上述所言,自主價值和使用價值貫穿在信息利用的全過程之中,二者相互聯系且相互影響,緊密關聯。自主價值對人格獨立加以保護,使用價值的存在,使得經濟利益獲取成為可能,人格利益保護和達成以及利益維護離不開這些要素的支撐,所以說,只有將自主價值和使用價值兼顧,個人信息利用效率和利用水平才會雙向提升。
從價值位階原則角度來研究,人格尊嚴對信息自由來說,需要位于高位階層次。法律價值主要分為目的價值和工具價值,工具價值需要服務目的價值,并且從屬于目的價值,當兩種價值類型產生沖突的時候,目的價值要先于工具價值之前得到滿足。人格尊嚴價值實際上就是目的價值中的一種,信息價值則注重個人財產基本需求,所以它是工具價值。人格尊嚴現行性不可撼動,從法律價值目標體系加以分析,信息自由和人格尊嚴這兩者矛盾可以視為效率、公平的較量。利益權衡過程中要秉承公平、高效等原則,所以,要處理好主體、信息管理人員之間利益矛盾,且維護人格尊嚴基礎上達成信息自由目標。從語境論層面來看,以優先保護人格尊嚴為前提,無需偏廢蘊含自由、效率價值的信息資源,立法人員在形成立法思想和進行制度構建的過程中,需要透徹考察相應地域內社會生活歷史現狀,之后在此基礎上對常規性社會問題進行經濟化比對和回應。國家民族,需要經歷認同、保護多元個體利益——以公共利益、道德作為共同特征的階段。第一個階段的價值目的便是人格尊嚴,第二個階段的價值目的則是信息自由。所以,假設不能維護信息自由有條不紊的溝通與進行,就難以實現信息化社會基本需求。正義以分配正義和對等正義為主,對等正義亦被稱之為交換正義和矯正正義。我們處在信息化時代,高效設置社會資源,憑借種種正義所引導的模式來完成。分配正義主要借助立法手段強制維護個人人格利益,交換正義與之不同,主要借助對市場手段的正確引導來配置好個人信息材料利益,基于此,達成信息主體和信息管理人員之間的雙向獲益。
人格尊嚴根據文義解讀和歷史解讀模式來理解,被視為一種不受侮辱、誹謗和誣告的基本權利,通過體系解釋模式和目的解釋模式,完整的人格尊嚴內涵即為基于公民主體之上的相應權利保護和權力確認。人格尊嚴的先決條件是公民是具有獨立法律思想的個體,不可避免的要和社會環境之間進行交流,當不合理使用個人信息時就會侵犯他人人格和尊嚴。個人信息保護范圍節點,要從識別性原則和交互性原則以及限制性原則等方位來確定。信息本體具備識別性,對個體人員獨立意志和外界交互行為產生一定影響,精神困擾和財產損害也會相繼出現。個人信息在信息主體和信息管理人員兩者間充當著媒介載體的角色,作為信息主體,需要自愿將個人信息放在和外界彰顯自身效能的交互情境下,讓個人信息權益在流傳環節內得到全面保護,從根本上保障個人信息財產價值。公法方面的個人信息公共管理價值凸顯,所以個人信息日漸受到整體公共利益局限,國家一方若想優化社會管理機制,難以和個人信息為基礎的數據庫脫離開來,大數據方針、互聯網+模式中需要有效的對個人信息加以匯總和解決以及使用等。由上可知,未來仍需合理限制個人信息保護范圍,在利益權衡格局方面做出準確的考量。
以個人信息行業標準為分類參考,個人信息可以分為純粹性隱私內容和相對性隱私內容以及公開性個人信息內容。純粹性個人因素主要是指個人生活、人格尊嚴、自由等緊密關聯的信息,比如說銀行卡密碼和家庭隱私等。此類信息不愿被個人“透漏”,若被“侵入”,會直接造成信息主體人格受損。針對這種類型的信息可以篩選“一元制”人格權救濟機制。相對隱私信息其實就是個人隱私和對應公開個人信息交接點,此類信息和人格尊嚴關系緊密且商業應用價值尤為突出,針對這一類型的信息可使用“二元制”保護機制予以操作,換個角度來說,就是人格權益、財產權益的雙重保護機制履行。
綜上所述,因為對個人信息保護意義和價值的認知缺失,造成網絡信息化背景下,頻繁出現個人信息被侵害和被盜取等惡劣狀況。時代不斷發展,國內個人信息民法保護日趨完善,但其間也存在諸多弊端和不足,所以應該和個人信息結合起來去優化民法保護機制,從而全方位、多角度的維系個人信息信息完整性與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