戢德宏
(遼寧省沈陽市鐵西區新民屯學校,遼寧 沈陽 110020)
眾所周知,小學語文新課標要求我們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不僅要改革教學方法,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更重要的是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起來,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活”起來,就是不死板,不是教師一言堂,是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使學生有愿意學習、樂意發問的意愿。那么,怎樣做才能讓小學語文課堂“活”起來呢?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探索出以下幾點看法。
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讓我懂得一個道理,那就是教師要想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教學情境,首先就要求教師進入課堂時要面帶微笑,說話時要親切和藹,用飽滿的情緒去影響學生,走近學生。如:我在上課時,將自己也列為班級的一員,和同學們一起閱讀,共同研討。對表現出色的學生以“好極了!”、“你最棒!”等來表揚他們。對學困生不僅不批評,不抱怨,而且還要耐心地影響他們、鼓勵他們。我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你一定能行!想一想,一定答得出來”等。這樣一來,學生就慢慢地消除了對老師的懼怕和隔閡心理,在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中完成學習任務。
教學中,我認為教師應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出發,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創造一個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如:在教學生朗讀《可愛的草塘》一課時,我不是生硬地點學生的名字,讓他們一個個起來讀;而是讓學生先預習一遍課文,喜歡讀哪一部分,對哪段文字感興趣,自愿選擇。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朗讀之后,我還根據學生朗讀的實際情況,進行評價,可以是學生互相評價,也可以是學生自我評價,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性定評,主要是以表揚鼓勵為主,同時也指出不足,最后再找讀的好的同學范讀,這樣就能再一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個民主平等的教學環境就形成了。
多年來,我始終清醒地認識到,不論是何種作業形式,如果過量地留作業或罰抄、罰寫,不但不能提高教學質量,相反只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挫傷其學習興趣,從而產生反感和厭學情緒,良好的課堂氛圍也就沒有了。教師應當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變強制性的布置作業為商量式的推薦作業,根據所授內容在一定范圍內,指定一些分量或難度有所不同的題目由學生自由選做。如:根據課文內容寫一篇家庭調研報告;上網查詢與課文相關的資料;編排一個課堂劇等等。這樣,可使學生在不感到負擔的情況下,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充分調動其積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對于成績好的學生,教師完全可以讓其少做些瑣碎的作業,推薦他們做些課本以外的練習,以拓寬加深其知識結構;對于中低層次學生,在推薦作業之前,教師需精選一些示范題進行講解,做些必要指導。如:在學習了《父母心》后,就可要求成績好的學生做這樣的作業:收集古代聯“歌頌父母”的詩詞曲賦文,作專題研究,使得他們必須去查找有關“愛父母”類古詩詞資料,這樣他們既學到了與課文有關的知識,又培養了查找資料的能力和寫作能力;對其他學生,則還可以布置學生回家替父母干一樣家務,說一句喜愛父母的話或給父母做一個小禮物等。由此一來,課堂就不會變成學生懼怕的場所,而是學生自由輕松的學習樂園。
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根據我在小學多年的教學經驗,我理解小學語文教師的高素質就是要有魅力,即做有魅力的教師。教態隨和親切自然、衣著搭配時尚端莊、板書剛柔相濟漂亮、說話聲情并茂,整個人全身都散發著活力、激情和正能量。這些都會無聲無形地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使課堂自然地活躍起來。
課堂的“活”還體現在課堂的效果上,如果單純有了活躍,而沒有質量和效果,那么,教學也就成了形式主義。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充分尊重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緊扣生本高效課堂,如在教《父母心》一課時,我從生活實際出發,先讓學生說生活中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愛,通過一步步巧妙的提問,使學生很好的理解課文。在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時,先是帶著學生去感受、了解德國的異域風情和民族精神,讓學生身于其中被深深地感染,然后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緊扣“姹紫嫣紅、花團錦簇”這兩個詞,引導學生想象,在此基礎上出示畫面,讓學生在欣賞畫面的同時入情入境。在品讀這一段文字的時候,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讀,在品讀中悟情。此時,學生看到的就不僅僅只是黑體方塊字,更是有聲有色、有情有味的畫面情境了。
總之,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創設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有了自由輕松的學習心境,課堂教學自然就“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