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陽
(江西省奉新縣赤岸初中,江西 宜春 330700)
課程強調“三維目標”是一個整體,不能人為分割。在課堂教學設計實踐中,由于對“三維目標”設計和操作缺乏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在實施層面上便出現了教學目標概念化和相互割裂的現象。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知識、技能目標該實的不實。知識、技能目標是“三維目標”中的基礎性目標,對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課堂教學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常規性任務,它是教師鉆研教材和設計教學過程首先必須明確的問題。然而,由于認識上的片面和觀念上的偏差,在不少課堂上,最應該明確的知識、技能目標,反而出現缺失或者變得含糊。“雙基”畢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抓手,也是形成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平臺。每節課都應該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知和收獲。
二是過程、方法目標出現了“游離”現象。由于“過程和方法”這一維度的目標,是以往課堂教學所忽略的新要求,一般教師設計這類目標的意識不強,有些教師是有明確的意識,卻在設計和操作中明顯地出現了“游離”現象:游離于知識、技能目標之外,游離于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之外,游離于學生發展之外,從而使過程和方法目標的價值喪失殆盡。
三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出現了“貼標簽”現象。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并不是可以“獨立”和“直接”進行的,只有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融為一體,才是有生命力的。當前課堂上,一些教師脫離具體內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為地、機械地、生硬地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這種教育是空洞的、無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至無效的。從教書育人的機制來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應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式的。
從事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之初,應關注的是“使學生獲得怎樣的數學”,“學生學完這些數學能夠做什么”,還要關注學生“怎么學”和教師“怎么教”的問題,教學目標設計優化幾乎成了全部教學設計的依據。
數學課堂教學結構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導下為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對構成教學的諸因素在時間、空間方面所設計的比較穩定的、簡化的組合方式及其活動程序。教學目標是教學目的的系統化、具體化,是教學活動每一階段所要實現的教學結果,是衡量教學質量的標準,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是設計者希望通過數學教學活動達到的理想狀態,是教學活動每一階段所要實現的教學活動的結果,更是數學教學設計的起點。
實現“三維目標”優化整合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其途徑是將“三維目標”轉化成具體的、可操作的課堂教學目標,通過一系列教學目標的達成而最終實現“三維目標”。優化的教學目標與傳統單純知識傳授目標不同,應由若干目標組成,應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表現在要與時俱進地選擇好教學內容,扎扎實實地為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樁,讓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知識技能);要以滿腔的熱情、智慧的頭腦,敏銳的觸角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喚起學生的智慧,啟迪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不自覺地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過程方法);要小心翼翼地呵護學習熱情,想盡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全力以赴地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數學的價值,逐步地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情感、態度、價值觀)。
“這正是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貢獻,即是由唯一強調具體數學知識內容的學習過渡到了所謂的‘三維目標’,也即認為數學教育不僅應當幫助學生很好地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也應幫助學生初步的學會數學地思維,并逐步養成相關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鄭毓信《展望后課標時代——寫在數學新課改實施8 周年之際》)在教學目標設計優化中,“三維目標”要互相聯系,融為一體,既沒有離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也沒有離開知識與技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學習。
教學目標設計是動態化呈現的,是在“教學情境的不確定性”、“教學對象的復雜性和差異性”、“教學決策的不可預見和不可復制”下設計的([加拿大]邁克·富蘭《變革的力量》)。教學目標不是抽象的素質發展目標,而是可觀測的行為性目標,包括表現性目標和體驗性目標。教學目標設計優化要避免剛性統一的傳統思維,要避免“一刀切”,重在設計底線性目標,留有余地并保持適當彈性,強化彈性目標設計,可以分成下限目標、上限目標、發展目標。盡可能為所有學生預留自主生成的學習空間,真正通過目標的個性化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生成空間的預設關鍵在于降低統一性目標,明確提出分層目標,同時提出發展性目標,在完成課時目標的基礎上著眼于素質教育的總目標。
教學目標設計是否優化直接關系到一節課的教學結構是否優化。數學課堂教學設計關注教學目標設計優化,不僅重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而且應注意在“雙基”教學中發展學生的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及創新能力,創新的最好體現應反映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上。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思考、探索創新的氛圍等等,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科學觀下的數學教學目標可以教會學生用數學家的眼光看世界,用數學眼光洞察數學本質,點燃數學美與真的光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
通過前面的論述可以清晰地看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為了展現數學的價值,就應挖掘數學中的最具有教育意義的科學內涵,應注重精神倡導、美育傳播、人文教育,應促進人的品質發展,讓數學課堂教學成為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人的最有效途徑。數學課堂教學目標設計優化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過程,我們不提倡將教學目標“固態化”、“剛性化”,而要根據校情、教情、學情等諸多因素,設計的教學目標應“彈性化”、“科學化”。
“數學教學目標根本的意義——培養求原理、講道理、懂科學、有智慧、究根底、會思考的人。”(方運加《數學教育,教師為本》)一線的中學數學教師都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個目標,并努力地去追求這個目標。只有這樣,數學課堂教學才能體現“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促進學生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才能體現“科學的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