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達
(身份證號:1526011983****4119;內蒙古 烏蘭察布市 012000)
在音樂教學中,音樂欣賞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學生由于受生活體驗和知識面的限制,不可能對所有音樂作品都感興趣,喜歡的則聽,不喜歡的就表現出厭煩情緒,這樣一來,音樂欣賞課常常收不到預期的效果。針對這些情況,在教學實踐中,我把“聽、動、創、視”等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去感悟、理解、鑒賞音樂,從而把“看不見摸不著”的音樂變成實實在在的,可以用心去觸摸、去感應、去體會的情感藝術,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音樂新課程標準》指出:感受與鑒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設置音樂課,讓孩子們感受音樂的魅力,其基本價值在于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通過心靈的感悟,陶冶情操,開闊視野。音樂作為人類最為古老的藝術形式,具有普遍性和強感染力特點,屬于情感藝術。面向小學生開展音樂欣賞課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同時也能夠為音樂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培養傳承人。小學生對于音樂美的欣賞能力有限,為了使其更好地體會和感受音樂作品的情感內涵,提升其音樂素養,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親身感受,掌握音樂作品情感表達的方式方法,進而更好地感知。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我們的音樂教育,既不是為培養作曲家,也不是為了培養演奏家,而主要是培養合格的聽眾。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覺體驗是音樂學習的基礎!特別是在欣賞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聆聽、積極參與聽覺體驗,是音樂教學的中心環節,也是培養學生音樂趣、擴大音樂視野、發展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所以,學會聆聽音樂,引導學生自主參與音樂體驗,對于音樂教師來講,顯得尤為重要。
聆聽,需要一顆安靜的心。音樂藝術最本質的性能,是給人以欣賞的。當前社會上,所有的音樂活動都是建立在聽的基礎上,唱歌、器樂演奏、識譜等等,均離不開聽覺的主導作用,音準、節奏感、聲音表現力等諸因素也都需要由聽覺來鑒定和調整。在聆聽的時候保持一份安靜的心態,對于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有著巨大的幫助。人們常常勸慰:心靜則涼。同樣的道理,心靜,則耳朵更加靈敏。靜心、凈心、敬心,對聆聽樂曲所產生的各種感觀則更加清晰明朗。
小學生自控能力弱,對事物的發展及變化感受不敏感,學習興趣是非常關鍵的。要想激發學習興趣,就不僅僅要局限與音樂學科本身的內容和知識,應該將重點放在音樂知識背后的環境上,例如作者的創作背景等,這樣的教學描述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不要限制學生的學習想象力,應切實的結合音樂故事教學法,讓學生以故事為載體,結合音樂實際教學內容,進行學習。
例如,《雪花帶來冬天的夢》一課中,應讓學生了解小動物冬眠的科普知識,引入了蛇和青蛙冬眠的故事,讓學生體會到整個大自然的魅力,運用輕柔的聲音表現出小動物們在雪花的呼喚下漸漸進入到恬美夢鄉的歌曲意境。要求學生唱好歌曲中的變化音#2 和弱起小節。利用他們對外界的好奇心,提高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力。
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要注重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參與到學習中,從而獲得更加深刻的感受,培養學生對于音樂的情感。除此之外,老師還要積極實踐各種有效的音樂欣賞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比如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老師可采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讓學生理解背后的音樂故事,讓學生感覺身臨其境;或是直接讓學生以聽賞為主線,留給學生足夠的欣賞與想象空間;又或者課堂情境活動教學等都是一些有效教學手段。讓學生真正了解到音樂不同于其他學科,它是一種以人的感受為本的教學,它沒有正確答案,也沒有成績,在學習音樂的時候,能感受到教科書以外的視野。
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要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就必須視學生為課堂的主人,選擇欣賞的內容須迎合學生的“口味”,當學生聽懂了某首樂曲,不等于此次欣賞教學目標就可以“劃句號”了,教師應適時地啟發學生創造。小學音樂課堂上的創造可以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如,欣賞完愛爾蘭踢踏舞《大河之舞》后,讓孩子們分小組創編一曲踢踏舞節奏,然后小組設計動作表演。有時還可以讓他們用表情和動作表現所聽到的音樂;用簡易樂器富有表情地演奏樂曲的主題;根據樂曲主題習作簡單的變奏譜;繪出簡單的圖畫,表現樂曲的基本情緒和基本內容等。所有這些創造活動都必須要“動情”。教師應努力啟發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的創造欲望,使音樂欣賞教學取得滿意的效果。
對于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要從小開始,在小學音樂欣賞課堂的開展中,為學生以后的音樂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音樂是一門藝術,同時也是表達個人情感的一種行為方式。音樂有它獨特的魅力之處,通過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與想象力。在實際的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中,不斷的豐富教學形式,有利于小學音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