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佳樂
(山西省運城市康杰中學,山西 運城 044000)
我的高中—運城市康杰中學,從學校正門進去映入眼簾的就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石雕。在閱讀《西南聯大行思錄》時,才對學校此番設計有所深切體會。真正的教育就像源頭活水一樣。
這體現了老師的引導作用,現在的學校教育更傾向于只考慮老師的作用,忽視學生本身。老師的外出學習很多是如何教學之類的技能性學習。老師講什么,卻不顧及學生情感與學習感受。這種教法是扼制學生天性的。我校的學本課堂中第一環節是由老師提出問題,老師只是起到開啟話題,引導走向的作用,更多是學生思考,自己解決,再自己提問進行提高。
現在有很多學生畏懼老師,不是尊重,而是畏懼。他們不愿意同老師說話,也不愿意問老師問題,甚至反抗老師、對老師有各種各樣的意見。認識一個人首先要有溝通,沒有溝通而對老師有所偏見,難免有失偏頗。由于我個人的學習經歷,我不是很害怕老師,有時甚至可以同老師做朋友。因為我的“厚臉皮”,我結識了語文教研組高老師,在我后來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得到了他的許多幫助。“不畏懼老師權威,與老師多溝通”成為我學習歷程中的信條。那么,究竟是什么將師生隔于三尺講臺之外呢?
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追溯到幼時的教育。家長在家里要求孩子在學校里不要給老師添麻煩,老師在教室里對學生一本正經過于嚴肅,甚至還要批評學生。學生沒有被老師鼓勵過,連課也不那么想上了,這都是連鎖反應。再者,老師上課也不應是照本宣科地講,知識是在變化的,老師的教法也要相適應。
楊振寧在美國時發現美國人做學問的態度與國內很不一樣。泰勒在走廊里會抓住人講自己的新想法,哪怕多半都是錯的,非常不怕與人討論。
這本訪談錄中提及楊振寧與黃昆、張守廉等人被稱作“鐵三角”的故事,他們總是無論何時無論何地一起討論,交換思想。楊振寧也曾言“研究生在念書時所學到的東西,多半情況下,是從同學那兒學到的,不是從課本上,也不是從老師那兒學到的”。教授之間的未發表文稿相互借閱交流也都是常態。
2014年,康杰中學啟用“學本課堂”教學模式,其重要一環就是小組討論交流。這是一種開放式的提倡表達的方式,更加適應社會的需要。類似團隊合作的精神,小組學習更有利于思想的碰撞。思想碰撞才有可能出現新發現,新思考,新討論,解決新的問題。
聯大的許多教授、學生都對自己的課業充滿興趣。楊振寧講過“沒有興趣的事情我不做”。我現在做很多事情也是這樣,沒有興趣、沒有想法的事情即使我可以做的很完美,我也不會主動去做;反而是我感興趣的,想做的事我會查閱許多資料,想盡一切辦法做好;比如我先前的教學經歷。
我們常虎溫副校長經常對我們說“高中的教育不只是為了高考,而是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享受學習,對學習有了興趣,剩下的就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之事了”。
任繼愈說,他在聯大的導師對他的教導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要看到世界,另一個是文理不能分割。
后來我仔細思考,發現這兩個內容強調了“全面”。一方面是要對外看得見世界,博覽眾家、打開視野、拓展眼界;對內即文理皆備,要有不同的學科素養。聯大一年級都要求上國文課,人文功課是不可或缺的。這一類的還有經濟學、社會學,這些與社會有關的課都是必修的。上了大二理科生也要必修一門文科的。現在班里理科生很多語文、英語成績不好,大抵是因為他們沒有全面的思想吧。
聯大可述的教育精神并非我的幾言幾語皆可述盡,只是挑起有意義我思考更多的方面說來。恕我見識淺陋,未能將其精神完全表達。另外感謝常校長的指導,文中學本課堂的理論體系由他創立,校長溫和友善,耐心回答了我的問題。
正如聯大校歌中所唱的“中興業,須人杰”。對于教育人才,我們的思考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