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栩婕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第五幼兒園,四川 成都 610000)
幼兒園早操是幼兒一日活動中的一種組織形式,能調節幼兒一日活動情緒,發展幼兒基本動作,培養協作能力、合群能力,以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吃苦耐勞精神,有著獨特的教育作用。在目前的早操活動中時常會出現以下問題:
1.現有的早操活動中互動開展不足。教師和幼兒能遵循早操的基本結構完成早操,但互動活動開展不夠,形式比較單一,變化不夠,缺少興趣點。
2.教師對早操活動中的互動形式認識不足,在早操的編排中不夠深入。教師在編排早操的過程中,一般只局限于操節環節中的互動,很少會在其他環節中有所體現。
3.早操活動中的互動變化跟不上幼兒的需求。一套編排好的早操會連續做一學期,期間很少會再有變化。幼兒也從最開始的興趣濃厚漸漸變為興趣不高,積極性不強,動作也開始懶散,最后無法達到早操應該有的鍛煉目的。
所以,綜合以上問題,關注幼兒園早操活動中的互動形式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更能激發幼兒對早操的興趣。關于對幼兒園早操活動中的互動形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教師與幼兒在音樂的伴奏下共同完成一整套早操,教師是設計者也是早操的組織者,更是早操的驗收者和分析者,幼兒則是早操的實施者和驗證者。
教師的狀態對于早操的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教師的狀態源于對早操的理解,對幼兒年齡特點和幼兒發展的把握,綜合起來就是教師專業能力的駕馭能力。在良好的狀態下,教師的熱情和認真的態度會向幼兒傳遞出積極地暗示。
教師對操節的動作有明確的要求,就是標準、有力、到位。
教師用語言提示幼兒動作要領,并用語言將每一個動作進行分解示范,幫助幼兒理解動作要領,掌握操節動作。
教師對幼兒在早操環節中的做操情況進行觀察,并對個別幼兒做出有針對性的指導。例如:活動中面對面語言提示、活動后有針對性的個別指導,學習操節動作要點。
如何進行隊列隊形的變化?以及教師在領操過程中所使用的所有手勢或簡短的語言命令,都是師幼互動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教師在教幼兒學習新的操節動作時,其實不僅僅是在教幼兒早操本身,同時也應該將手勢或簡短的語言命令教給幼兒。這種指令性的刺激與幼兒自身的動作,就會建立起一種相關的互動關系。
在走跑步的過程中,沒有固定的站位和復雜的隊型變換,也沒有過多的指令性手勢,更多的是借用教師親切的語言和生動形象的動作發出指令。這種指令性的刺激對于幼兒而言,就是一種互動。
在設計與編排早操時可以嘗試打破以往傳統的、固有的單一模式,將片段拼接的早操改為由一個線索和主題引發的早操,使之更具完整性和趣味性,給予幼兒一種新的體驗和早操的整體概念。
主題的來源一定是幼兒生活中經常發生的,能接觸到的信息。通過搜尋主題后的梳理設立主題內容,營造早操活動的一種意境,可以有效的增強幼兒運動和參與早操活動的興趣。
選擇與早操主題相應的音樂可以建立一種運動意境,幫助與激發幼兒提高運動和做早操的參與意愿,并在音樂背景中達成愉快運動目的。
圍繞主題確定器械,可以是不同年齡段的幼兒一起討論后產生的結果,無論早操主題是什么均需確定早操器械。
以班為單位,結合幼兒大動作技能發展、體能發展和運動能力的不同。可以同年齡組使用相同的操節動作和音樂,或使用相同的音樂,編排不同的操節動作。早操器械的選擇也同樣如此,由班級確定是否與年級相同或不同。
早操編排好以后,教師必須進行匯操。目的就是一起討論、一起實操來修正或調整個別操節動作。另一個目的就是,在同年級組中統一領操的口令(語言、哨音、手勢),統一早操動作要領(重點與難點)。
幼兒學習新早操時可以通過教師的準確示范,學習動作要領,準確的掌握操節動作。
利用幼兒園環境和大型器械,將場地劃分為攀爬、投跳、走跑、球類、平衡、綜合運動等區域,進行各類適宜性運動。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墻邊的小路、臺階、長廊、木樁、鵝卵石小路等區域開展各種走跑活動。
教師在早操結束后,對幼兒的早操情況進行活動評價。結合操節中出現的問題,如:幼兒對早操的興趣、器械的使用等,進行評價和調整。
打破班級的界線進行班與班之間的互動,隊列隊形是進行班際互動的最直接的辦法。在走跑步中展開隊列的練習,如:單隊、雙隊、合隊和并隊的走跑。在班與班之間的隊形變化的互動中,最能夠體現出幼兒積極參與、合作及群體的意識。隊列、隊形的練習,也有助于幼兒注意力、觀察力和動作思維能力的發展。在操節中,同樣可以借用班際互動的形式來開展,可以借助于器械的顏色、功能、材質等特性展開互動。如:同樣是椅子操,可以是塑料的椅子,也可以是木質的椅子,還可以是長凳。
結束語:在關于對幼兒園早操活動中互動形式的思考中,更加明確了在幼兒園早操活動中運用合理、有效的互動形式開展早操活動的重要性。因為,師生互動就是雙方建構、積累經驗和學習的過程。在建構經驗的過程中,帶有互動形式的早操活動不僅能夠讓幼兒從早操活動中感受到自己的主體位置,以及自主、自由的進行學習權利。也同樣能夠讓教師,感受到在互動的依托下,可以直接有效的展開教學反思,從而實現教師與幼兒在互動中同時得到發展。因此,也增強了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