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興秀
(永城職業學院附屬中學,河南 永城 476600)
使學生接受古代傳統文化的影響詩歌必須進入教學環節,在學習中感受傳統。傳統文化是一種包容性很強的文化,與老子以道德文化為主線,輔以儒學、莊子、墨家孩子的想法。讓中國傳統文化呈現多元主義和多元主義中國文化成就中的多元化、傳統文化特征它占據了大部分的位置,不僅僅是文學。繼承也是思想、文化和道德的繼承。如今,傳統文化已進入日常生活之中,更為初中語文教學呈現多樣色彩。
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必須嚴格按照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來進行授課,在此基礎之上,將傳統文化加入教學當中。一首古詩詞的創作背景,創作意圖,以及作者所要表達出的思想情感都是十分值得進行學習和研究的。一旦放棄對古詩詞背后內容的挖掘,就無法真正理解一首古詩詞。在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蘇軾在仕途受阻的情況下,有感而發,蘇軾的一生是十分不易的,仕途坎坷,歷經磨難,懷才不遇,有一腔熱血卻無處施展,這些作為蘇軾作詩的大背景是不能被忽視的。在寫此詩時,蘇軾已經歷經坎坷,想要歸隱避世,蘇軾此時的心境讓他更加向往田園,渴望自由。在此詩當中,蘇軾把自己的心緒托付給明月,沒有親人可以傾訴,便把想說的話寄托給明月。這些古詩背后的故事需要了解,只有將古詩背景了解詳盡,才能充分體會古詩內容。所以在教師的教學中,朗讀是前提,在學生朗讀過后,引起學生的思考和了解詩和作者的興趣。通過這些前期準備,教師的授課效果也將得到提升,提高了課堂效率。經過講解后,學生便會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能提高自身的欣賞水平。
對于古詩文教學,教師既不必做到字字講解,又不必做到句句清楚,只要根據學生的古詩文基礎,做到有重點地講解與點撥,學生基本上便能夠達到大致疏通文意的要求。教師要找到重、難點內容,精講點撥,幫助學生積累知識,促使知識類化,從而讓學生觸類旁通。在講解、點撥時,教師要引入電化教學手段。古詩文反映的時代距今久遠,要置身語境,就必須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者的思想。而現代化教學媒體正好能夠將晦澀難懂的古文轉化為生動可感的形象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鼓勵學生反對“專家”和“權威”,要讓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針對同一問題或現象各抒己見。教師“一言堂”和優等生“一錘定音”的現象都是古詩文課堂教學的弊端,而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引導學生問教師、問同學、問教材、問生活。教師要有意識地給學生問的機會、問的時間、問的地點和問的內容,讓學生在釋疑解難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收獲成就感。
例如《登幽州臺歌》,體裁屬樂府詩。我首先建議同學們通過查找資料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以及“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這兩句詩所涉及到的典故。通過查找資料閱讀后,同學們已能夠讀懂作者在這首詩中要表達的感情。于是,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讓同學們思考:“這首詩為什么前后字數不同呢?”意料之中,同學們不理解。于是我順勢建議學生改寫這首詩,首先建議同學們將它改成了字數相同的六言詩。“前不見古人(矣),后不見來者(也)。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蓖ㄟ^反復朗讀、與原詩相比,學生發現:原詩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而改成六言后變得語音拖沓、緩慢。通過形式的變化,引導學生慢慢品味改后的詩句,明確修改后與詩人在原來詩詞中表達的慷慨中飽含悲愴的情感不相符合。這只是第一次嘗試添加我也建議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理解。學生們把這首詩改寫成五個字。詩:“前世無,后人無。讀天地長而孤獨。再次,仔細朗讀并品嘗修訂版。在詩歌發生變化的地方,對原始詩歌進行比較和變化。再停頓一下,就可以比較音節了。輕松流暢可以顯示作者的無能。怎么了,男人嘆了口氣。寫詩人心中難以形容的孤獨與凄涼感覺。五言詩修訂后的詩歌節奏變矮了,此時詩人的情緒也無能為力了。法律是一樣的。通過這樣兩個步驟的改寫,引導學生明白在句式方面,詩人采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式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后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式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全篇前后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無疑這樣的改寫,巧妙地增強課堂的生動性的同時,通過改前與改后的比較閱讀,讓學生更加深刻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與表達的情感了,對整首詩的把握就遠遠大于簡單地教師講解了。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大體現,古詩詞中蘊藏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內涵,展示了各個歷史時期的不同風采。由于新課標的推動和改革,促使傳統文化教育走進語文教學,提高語文教學的傳統性,學習古詩詞已經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一項重要任務。將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能夠有效激發出學生對于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內容,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將傳承傳統的任務自學生開始,發揚中國獨特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