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紅
(河北省衡水市景縣杜橋鎮第一完小,河北 衡水 053500)
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的教學理念越來越不被人們認可[1]。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為中心,教師通過講解、板書、提問等方式進行授課,學生幾乎沒有參與到課堂中。課堂效率不高的傳統教學模式逐漸遭到了淘汰,新的教學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與傳統的教育理念相比,新型的教學理念具備了比較明顯的優勢。情境創設就是在新教學理念應運而生的新型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采用情境創設的方式進行授課可達到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常言道:“好戲看開頭”。每當要上一篇新課文,如何開好頭,這是我教學十幾年來非常重視的問題,它是課堂教學中新課的導語,是我們教師譜寫一首優美的教學樂曲的前奏。良好的導語情境創設,像一把鑰匙悄悄開啟學生的心扉,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如學習《峨眉道上》一文我先讓學生回憶一下游覽過哪些地方?然后告訴學生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寫的是作者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的、想到的。這樣就引起學生急于知道作者在峨眉山的途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產生了追閱全文的心理,以解決問題,解決心中的疑點。又如教《西湖的“綠”》一文,我先導人“人們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話來形容蘇州、杭州的美麗,而杭州最美的地方在西湖。讓我們來看看千萬人贊美的人間天堂吧!”接著展示掛圖,美麗的西湖真是美不勝收,要把它介紹給別人,就應該抓住特點。這篇《西湖的“綠”》就抓住了景物特點,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這篇游記寫于四十多年前。幾十年過去了,喜愛它的人卻不見少。你們知道它為什么會有那么大的魅力嗎?這樣激發了學生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新編的小學語文教材,以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學生個性為重點。在很大程度上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學好語文的興趣。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仍然“唱獨戲”占用了學生課堂活動的時間,勢必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教學效果欠佳。夸美紐斯認為: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途徑之一。在課堂教學中,我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問題情境,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做一做,引導他們積極參與討論,思考,勇于發問,大膽質疑,潛心探索,努力創設理想的教學情境。如教《貓》一課,上課前,我先讓學生觀察生活當中真實的貓,上課時候讓學生說一說各自觀察貓的神態是怎樣的?感染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討論作者是怎樣描寫貓呢?讓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
音樂是一種以系統的聲音旋律為媒介來塑造形象、傳達情感、反映生活的藝術,與文學有著共同之處。如《快樂的節日》是一首詩歌,描繪的是節日快樂的場面和孩子們高興的心情。我選用了歌曲《快樂的節日》來創設歡樂的情境,表現形式為播放樂曲和學生哼唱。在第一次播放后,我告訴他們這首歌的歌詞就是由今天學的課文改編的。小朋友們聽到這快樂的歌曲,巴不得馬上就會唱,于是學習情緒高漲,主動進入學習狀態。在學生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我再教他們哼唱這首歌,從而在鞏固教學內容的同時也獲得美的感受。利用音樂創設情境還有多種表現形式,因課文內容而定。如課文《小小的船》可采用理解課文后播放音樂《小小的船》的方式,讓學生想象夜空的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達到深化鞏固課文知識的目的。又如《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可在范讀課文的時候播放一些輕音樂,使作者對故鄉、對楊梅的愛,在音樂的烘托下充分展現,使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文章的意境。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僅憑一支粉筆、一張嘴和一本教科書,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學生學習方式單調,教學變得枯燥乏味,學生容易喪失學習的興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扎根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要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多媒體的表現形式豐富,集合了聲音、視頻、動畫、音樂等功效為一身,將靜態的文字學習動態化、立體化,增強了感染力,刺激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神經,強化了學生的感官認識,符合小學生感性思維的特征,讓學習變得生動、形象。多媒體將趣味性和知識性融為一體,讓學生身臨其境,寓教于樂,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敢于摸索,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走進生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知識,掌握方法,體驗情感。讓學生帶著積極的情緒學習,在一種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智力水平,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