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眉山市東坡區崇禮鎮家相中心小學,四川 眉山 620036)
農村小學教育和城區小學相比,在發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國家也加大了對農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所以農村教師也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由于條件的限制和農村家長整體素質的不高,導致農村的孩子在學習方面處于被動狀態。另外,教師的教學方法也不夠新穎,某種程度上,在相關知識的講解上還是采用灌輸式教學。長期下去,不僅影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拓展,還會影響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再者,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師只有自己有了創新意識,才會主動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這不僅是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改變農村教育現狀,提高農村小學教學質量的根本。
根據當下教育發展現狀,不管是硬件還是軟件都在向農村傾斜。其主要目的就是縮小城鄉差距,讓教師安心在農村教書。但是由于多年來的傳統教學方式和教師教育理念的陳舊,跟新大綱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這就要求教師要主動學習,積極更新教學理念,用新的教學方法為語文課堂注入新鮮血液。尤其是中高年級語文課堂,學生們正處于知識和思想由低到高的中轉年級。教師的引導方式和課堂教學模式,直接影響學生思維習慣和創新能力的養成。如,在《大自然的啟示》這一課中,如果按傳統教學方法來授課,無非是朗讀課文,學習生字詞,課文理解這樣的環節。如果改變一下,讓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大自然中的一些變化的相關資料,結合課文內容,教師引導,讓學生通過交流分享來理解課文,要比教師的講解理解得透,印象也深刻。更重要的是這樣授課,會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養成善于觀察生活,總結自然規律的習慣。
在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教授課文中的知識,同時還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按照教材要求,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教學內容設計相關的實踐環節,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拓展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如,在教授《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一課時,可以讓學生每四人一小組準備一張世界地圖,然后引導學生認識地圖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以及各個國家的分布情況,最后讓學生互相交流說一說你還從地圖上發現了什么。這樣的環節設計勝過任何語言的講解,在實際地圖面前,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以及和同學之間的交流,很自然地就會發現地圖上的一些特點,了解世界上各個國家的分布情況。所以,我們要積極創設這樣的時間活動,鼓勵學生通過親自參與活動來調動學習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語文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根據我們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分析得出,正是因為農村家長素質普遍不高,加上大部分家長外出務工這一現象導致學生在家中疏于管理和輔導。由此,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比較差,基本都是被動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密切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充當學生心中的“家長”,讓他們在遇到困難時,有地方求助,同時也會促進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如果教師和學生之間能夠保持良好的交流互動,就大大促進師生之間的良好關系。學生只有信任老師,才會喜歡老師,從而喜歡老師所教的課程。相應地,教師如果能夠多關注學生,及時對他的學習情況做出恰當的肯定和評價。那么,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這對于提高農村小學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有很大的作用。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果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拓展課堂內容,還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我們的語文教學,主要就是圍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以及情感目標來設計的,只要能夠達到上述目標,我們的課堂就是有效的。通過這種主題活動,學生不僅掌握了課本內容,同時延伸到課外。這樣不僅能夠法規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還能夠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深層理解和掌握程度,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如,在教授《古詩二首》(黃鶴樓送孟浩然)(送元二使安西)這兩首時,首先讓學生通過搜集資料自學這兩首詩。古詩的情感基調比較明顯,是兩首送別詩,課后,可以再布置學生搜集其他熟悉的送別詩,在下節課上交流分享。這樣,學生在自學、老師引導、搜集資料這一系列的活動中,不僅培養了搜集資料的能力,還培養了交流感悟的能力,這種能力是老師的講解所不能代替的。
所以,對于農村中高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而且能有效滿足當前教育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