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琛
(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播音主持系,江西 南昌 330000)
在脫口秀節目中嘉賓的邀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既要選擇可發掘出的故事,也要選擇能說、會說的人物,又要具有代表性、能夠代表一個群體或一個階層的言論。相同的是兩國都會選擇一些名人上節目,例如歌手、演員等有較多粉絲基礎的名人群體,既可以給節目帶來更多的觀眾,也可以讓名人有一個曝光的機會,這種雙贏的合作模式是目前較為主要的節目運行方式。而很明顯的是,中美兩國脫口秀節目在嘉賓的選擇方面還是有很大差異的,而這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以上幾點不同的綜合。
先說美國節目的嘉賓。在美國,嘉賓的身份非常不固定,可以是總統、可以是明星、可以是工人、也可以是一些失足者,不過當他們站上節目的那一剎那,所有的身份都不會限制他們,不會因為嘉賓的社會地位高而有什么優待,也不會因為地位低下而有什么歧視,只要是邀請過來的嘉賓就一概一視同仁。而且這些節目里的特別來賓多是一些普通人,用自己詳細生動的親身經歷來給節目增添色彩,甚至節目會特意設立一些“對手”持相反意見,讓兩方進行現場辯論甚至爭執,而這些矛盾沖突則被視為是節目的靈魂。在柯南·奧布萊恩的節目現場,保羅·路德經常捉弄他,而這也成為了兩個人之間一種獨有的默契:“騙我一次,你真可恥;騙我兩次,是我的恥辱;捉弄我三次——來吧,保羅·路德!”觀眾看見兩人之間略帶針對性的互動會十分激動,而幾乎他們倆每次的互懟都會成為一個小高潮。美國脫口秀節目中所邀請的嘉賓在語言和表演上更加“放得開”,甚至越是有爭議性的人物,觀眾熱情度越高,這與美國開放和追求自我的社會氛圍有關。比如在某期《喜劇中心吐槽大會》節目中,請到了極具爭議的 90 后加拿大歌手賈斯汀·比伯,這位有酒駕、嗑藥及諸多不良記錄的年輕歌手,他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是“問題青少年”,可是卻能在節目上和觀眾還有嘉賓愉快的交流和吐槽。美國演員伊麗莎白·蒂娜·菲在參加《大衛·萊特曼秀》時,為了娛樂效果現場脫掉上臺時穿著的裙子,以一身熱辣的內衣裝扮出現在節目中,與主持人和觀眾激情互動,現場氣氛也一度達到高潮。
而中國節目的嘉賓選擇相對來說比較單一,大多都是名人或者專家,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教育性,是給事件分析或者專業性問題提供指導性意見的,所以普通民眾要想上節目、成為節目進行的一份子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由于我國形勢的獨特性,這樣的現狀在我國或許是最為實用的公眾媒體模式。中國脫口秀節目的嘉賓多是權威人士,雖然較為單一,但是卻是能讓觀眾從他的話語里獲得信息、汲取養分的,比如我最喜歡的由撒貝寧主持的《開講啦》,我覺得這檔節目在嘉賓的選擇上可以稱作是國內的脫口秀節目中的佼佼者。這檔節目從12年開播至今,邀請了無數來自各行各業的優秀代表,在一個沒有講臺、沒有演講稿的舞臺上給觀眾們開講,真誠但又直擊人心。有媒體是這么評價《開講啦》這檔節目的:“沒噱頭不炫技,走紅靠什么,憑原創用真誠,扣動你的心門?!钡拇_,在現在娛樂至死的時代里,沒有任何噱頭和炒作,在深夜里要真的靜下心來去聆聽那些成功人士的心路歷程,到現在為止也只有《開講啦》做到了。細觀這檔節目邀請的嘉賓,從節目第一期的演員陳坤,到從運動員成功轉型為商人的鄧亞萍,到航天英雄楊利偉,再到用音樂演講的郎朗,節目在剛開播就把各行中的代表人物匯聚起來,用最原始的談話的交流方式來分析他們的成功路上不為人知的故事。有一期節目邀請了愛好講歷史并且成為百家講壇著名學者的易中天老師,在節目里有學生直接非常尖銳的指出職業為教師的易中天現在卻常駐電視臺,是否有些不務正業、強行刷存在感,而易老師很正面的回答了這個問題,表示自己是在利用所有的課余時間和退休之后的時間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能說是不務正業而只能說是“不務專業”,同時表示自己的存在感并不是靠刷出來的,是本身就存在著的、不可剝奪的,讓在場所有人都無比信服,并且表示“姜還是老的辣”,雖然年齡和語速上并不占優勢,但是強大的邏輯卻讓人無法反駁。不得不說,權威性的嘉賓說出的觀點會讓我們更加信服,我們會在潛意識里就接受這樣的一個觀點,這對于普通觀眾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肯定會有極大幫助;同時權威性的嘉賓也能保證節目的質量,花時間看的節目是有干貨在的,而不僅僅是用于下飯的一種消磨時間的方式。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嘉賓的邀請能夠體現一個節目的品味和定位,所以要想提升節目的格調、吸引更多的觀眾,節目組還需要在嘉賓邀請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