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文沛 陳然
(鄭州師范學院文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
自20世紀20年代末誕生于美國愛荷華大學起,創意寫作學科在歐美國家發展迅猛。目前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大學中,普遍設有創意寫作學科的學士、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層次。創意寫作(Creative Writing )包括虛構寫作和非虛構寫作,前者以散文和小說為主,后者以傳記文學為主。創意寫作學科的誕生和發展,改變了歐美文學教育教學的思想體系,為歐美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的強盛奠定了學科基礎。
2004年,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葛紅兵在英國劍橋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發現創意寫作的興起是必然趨勢,也是打破作文教育僵局的一劑良藥。2009年,在葛紅兵的帶動下,上海大學成立國內首個創意寫作研究中心。短短十余年來,中國高校引進創意寫作學科的成果顯著,迅速實現了從課程實驗——學科孕育——學位點建設的歷程,發展勢頭迅猛,中小學也紛紛引入了創意寫作的新型教育模式。
“細究文學創作過程,創作的起步與對某種類型的經典文本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模仿有著緊密的關系。這一仿效不僅僅體現在體裁、技藝和風格上,也呈現在文本內蘊的精神內涵上。”[1]陸機在《文賦》中,談到創作過程時指出,“頤情志于典墳”,“游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即要在大量前人經典的基礎上,激發創作靈感,從而創作出新的作品。縱覽中西方文學史,經典文學再生產的案例比比皆是。如古希臘羅馬神話、荷馬史詩、《圣經》在西方文學史上屢屢出現互文性寫作。中國元代小說創作就出現了經典再生產的模式,如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對元稹的唐傳奇小說《鶯鶯傳》的再創作。明清時期盛行古典小說的“續書”現象,如《紅樓夢》的續書層出不窮。在力求忠實于原著的基本人物性格和主干情節的基礎上,文學經典被廣泛地模仿、改寫,繼續發揮典范的作用。
在明清章回體小說中,吳承恩的《西游記》是中國神怪小說的代表作,成為古典文學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是中國神怪小說的經典代表作,母題多義,故事繁復,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史實為藍本,與中國神話相結合,進行藝術加工,增添了許多傳奇人物,想象豐富,構思奇妙。同時,以《西游記》為中心的研究也歷久厚積,創獲甚多,甚至發展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已經出版的研究史料有劉蔭柏的《西游記研究資料》,朱一玄、劉歸忱的《〈西游記〉資料匯編》,蔡鐵鷹的《西游記資料匯編》等。根據《西游記》的研究資料,吳承恩的創作也并非原創,而是在宋代話本、元代戲曲等前人之作的基礎上藝術再創作的成果。《西游記》故事原型是唐太宗時期的玄奘西去印度求取佛經的真實歷史故事。玄奘的傳奇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逐漸進入民間說書人、話本小說的文藝表演中,諸多藝人以玄奘取經故事作為創作的起點。到了明代,吳承恩是前人西游故事的集大成者,根據流行的神話故事進行了再加工,成就了今天的經典。小說的內容不再是玄奘只身前往印度,而是師徒四人西天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的故事,成為中國神怪小說創作的里程碑。
吳承恩在《西游記》描繪了充滿神奇玄幻色彩的藝術世界,塑造了以孫悟空為主的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構造了精彩紛呈的故事情節。在西游的路上,美不勝收的花果山,等級森嚴的天宮,陰森的地府,各路神仙妖怪斗法,扣人心弦,引人入勝。這種想入天外的浪漫主義文本為后人提供了豐富的文學素材,也引發了一次次再創作的熱潮。后世對于《西游記》的不斷改編,使其文學內容和研究資料被取舍、增刪、提煉和整合,根據不同的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對其進行重構、組建,從而實現經典藝術形式的革故鼎新。從創新思維生成的角度來說,與文化創意產生的一般過程一致。文化產業是內容產業,“故事”是其內核,文化創意的本質應是對故事內容的再創新以及敘述方式的再創造。而對于《西游記》的改編一直在進行,如《悟空傳》《大話西游》《大圣歸來》等作品不斷活躍于影視、小說、游戲等各大文創產業。“因為它承載著人類普遍的審美價值和道德價值,擁有“超時空性”和“永恒性”,所以它的內容必定要經得起一代代讀者的解讀,每一個時代的人們都能讀出不一樣的內容,常讀常新。”[2]
“如何克服文化產業的泛市場化和唯市場化導向,轉向以文化為導向和價值觀建設為導向;如何在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進程中不斷提升文化產業的文明價值......這是今天中國文化產業面臨的一次深刻挑戰。”[3]創意寫作有著明顯的市場化導向,但如果僅以經濟利益為唯一目的,忽略對于民族經典文本的傳承,那么創意寫作就會走向庸俗化。在文化創意產業浪潮激蕩之際,必須重視作為傳遞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重要途徑和手段的經典文本,將當下的創意寫作融入民族經典文化的長河,從而獲得恒久的生命力。
各種經典文本的創意寫作都具有“再創造”的特性,改編的實質也是一種創作。這種改編式創作,融匯了改編者對原著的理解和對當代精神的剖析,對歷史和故事的區分,對藝術和生活現實的創造性轉變,對新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的創新性利用。由此對經典文本進行重新改寫、改編,體現出創意寫作的創新性、和主體性。
網絡小說《悟空傳》中,作者筆下的西游人物與原版的西游人物產生了巨大的差別。原著《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形象是法力通天、勇敢正義的英雄,他一路上保護師傅不受妖怪的襲擊,最后成佛。而《悟空傳》里的孫悟空有兩個形象:一個是看破如來的計策,毀天滅佛,想要掙脫出世間的束縛,找回真正的自己的“孫悟空”;一個是茫然無知,失去自我,一路探尋真相的“孫悟空”。悟空“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云散!”的誓言,其實反映的是網絡時代年輕人的自由心聲。對于原著進行的創意寫作,在尊重原作的同時也尊重新作的再生權利和創造價值。諸如舞臺劇、影視、游戲產品等,不能單純的看作摹本,而是注重其精神上的創新方面。自我、個性以及搞笑幽默作為網絡時代創意寫作的重要元素,通過戲仿、黑色幽默等藝術手法漸漸消解了傳統文化的權威,也重構了經典文本。
經典文學作品已經成為讀者過于熟悉的藝術體驗,讀者往往會忽略感受的過程,以機械化的自動式反應來接受作品。根據俄國的形式主義美學觀點,戲仿、改編、重寫等后現代手法使得經典文學成為“熟悉的陌生人”,重新喚醒人們的感受,使人們重新回歸到對事物的最初認識和感受中去,脫離自動化解讀的魔咒。
創意寫作是經典名著傳承和再生的一種方式。在碎片化閱讀、快速化閱讀的大眾文化時代,古典名著的讀者明顯減少。而對經典名著的創意寫作會勾起大眾對經典文本的興趣,從而引導大眾對經典文本進行閱讀。中小學推廣經典名著的創意寫作,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他們閱讀經典的熱情。2019年3月,筆者在鄭州一二四中學八年級舉辦了西游故事創意寫作活動。不少學生能夠運用現代思維重新設定西游故事,賦予故事全新的內涵,如張同學的《唐僧師徒中原行》。
“孫悟空正坐在軟綿綿的沙發上,開口喝道:‘這是什么啊?還沒有俺老孫的花果山水簾洞里的寶座坐著舒服呢。’
‘堂堂的齊天大圣,這您就不知道了吧,這是俺們現代人軟綿綿的沙發,保證你躺上去睡一覺之后腰不酸、腿不疼了。’
‘啊,呸。俺老孫現在腰酸、背疼、腿抽筋的。’
‘呃……’我這個小女孩表示無語了。”
這名學生從現代人的思維出發,讓唐僧師徒穿越到現代社會,并且在后面的段落中寫出師徒四人從驚訝到習慣的過程,是現代版的“師徒四人行”。
從以上片段看出,創意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表達創意。市場經濟時代,一方面,市場成為推動作家創作的幕后推手,極大地催生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傳媒和影視等圖像文化成為影響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如根據名著改編而來的電視劇、電影和小說、音樂劇等,為創意產業提供了動力;另一方面,市場化也造成許多弊端,如大量涌現的網絡同人小說,流水作業的小說提綱。部分作者為了迎合讀者的口味兒肆意篡改原著,使作品向媚俗化、庸俗化發展。這在《西游記》的當代改編中也有明顯表現,留下諸多爭議。因而,通過《西游記》改編的個案研究,還可透視經典改編與文化市場互動和博弈的復雜問題,從中探求經典文化資源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的可行之路、合理范式和雙贏效益,為經典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創意精品,提供理論與實踐的借鑒與啟示。
創意寫作和經典文本之間存在著互生關系。楊春忠指出:“經典再生產是特定文學經典所提供的本事被其后的作家所利用、所改寫,從而構成一種新的、異態乃至異質的文本。”4經典文本為創意寫作提供了文化素材和創意靈感,創意寫作為經典文本增添了當代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使經典文本經過時間的洗禮仍然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