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阿宇
(重慶廣電集團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重慶 401147)
堅持正面報道原則。在民生新聞的采訪報道中,對百姓反映的問題不能“來者不拒,一律照登”,而是加以甄別,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防止主觀、片面。在涉及與政府部門有關的事件時,既要反映百姓呼聲,維護群眾利益,又要支持政府部門工作。要從既利于事件向良好方向發展,又能保障當事群眾利益的角度,多做說明解釋工作,報道當地黨委政府解決事件的情況和結果,使事件很快得到平息,防止百姓產生與政府的對立情緒,激化矛盾或誘發新的矛盾。
堅持大民生原則。百姓的冷暖痛癢、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固然是民生新聞報道的重點,但民生新聞不能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必須實現由“小民生”理念向“大民生”理念的轉變,擴展題材范圍,使報道對象呈現多層次性,以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也就是說,既要關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如家庭矛盾、鄰里糾紛、停水停電、看病上學等,也要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政府部門的政策舉措等等,通過民生的角度去解讀,就更能體現 “三貼近”原則,更好地為民眾服務。
堅持百姓是節目主角的原則。要堅持把百姓關心的話題和為百姓提供幫助作為節目內容的主體。每一篇民生新聞的報道,都要注入一個百姓主角,以他的故事來說新聞。這樣做不僅拉近了新聞和觀眾的距離,也讓節目越來越好看。如鶴崗電視臺的《百姓百事》就加大了民生服務類節目的報道力度,增設了民生監督、民生服務、百姓故事三大版塊,增加了“百姓氣象”和“百姓服務站”等子欄目,增添了新聞的親民性、鮮活性,盡量讓百姓做節目里的主角。
重慶本土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天天630》以“守望社會、輿論監督”作為核心競爭力,以“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三貼近原則作為實踐標準,自開辦以來始終把新聞價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需求,由此深得重慶老百姓的喜愛和信賴。節目開播后僅用了短短四個月時間,即實現了收視翻番,并在此后一直保持高位,成為重慶地區最受市民歡迎的電視新聞節目之一。節目踐行的“貼近原則”來自于中央:新聞報道要遵循“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三貼近”原則。“貼近群眾就要觀注民眾,服務民眾就是關心民眾。”它之所以火爆最根本的原因,正是緣于它的這種以人為本、以受眾為中心的理念優勢。
“天天630,貼近老百姓”是《天天630》節目的定位語和宣傳詞。這句話不僅為重慶市民所熟悉,而且也是他們對《天天630》的客觀評價和由衷贊嘆。200多萬重慶市民已逐漸把在傍晚收看《天天630》作為了日常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天天630》也由一個新聞節目演進成了一種生活現象、一種市民現象甚至一種社會現象。
節目的新聞線索大部分來自人民群眾:一般先由群眾反映情況、提供線索,再由記者對新聞線索進行價值判斷,通過主編審核后再實際采訪。目前,《天天630》有熱線電話9部,配備15名接線員,每天接到各種線索、投訴近1000個。
在報道中,《天天630》盡力做到“讓事實說話”,雖然是幫人民群眾反映情況,解決問題,但絕不“居高臨下”地做“救世主”。所以,盡管它對社會的批評報道較多、監督力度較大,卻并沒給人盛氣凌人的印象,很好地體現了節目“關注生活,貼近生活”的風格與宗旨。
《天天630》在輿論監督報道方面始終堅持以“客觀的報道、公正的評價、善意的取向、建設性的態度”為基本原則,節目的新聞報道在為人民群眾反映情況、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對相關部門、公眾人物、公共事件等進行輿論監督,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2008年,對于大足縣車管所亂收費,車管所領導被撤職等報道,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2009年10月,報道了綦江縣馬家坡廉租房的居民入住一年多,天然氣卻遲遲不通的新聞,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重視,及時解決了廉租房居民們的用氣問題;2011年12月,新聞《罰款隨意變如此執法違法》報道了某區交警違規執法,直指“交通執法不能如此隨意”,引起很大的社會反響和有關部門的關注;2012年11月,報道了武隆縣汽車站綜合樓電梯從交房起就問題不斷到現在主機報廢,給市民帶來極大不便的新聞,呼吁相關部門重視與整改。
從以上事例可以窺見,《天天630》在實際運作中一直與人民并肩,作為人民的喉舌,將輿論監督貫穿始終,對公共權力、政府職能部門實行監督的事例更是不勝枚舉。
《天天630》始終致力于宣傳包括:“守法、公平、互助、愛心、奮斗”等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通過探索新形式和新樣態來凸顯正面報道?!短焯?30》大量報道了反映人民群眾“陽光溫馨歡樂”的相關新聞,并著力打造了三個體現“陽光溫馨歡樂”的特色欄目:《重慶好心人》、《我的親情故事》以及《請讓我來幫助你》。此類正面報道的推出既擴大了節目影響力,也讓群眾與節目貼得更緊。通過一個個感人故事,節目將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宣傳蘊含其間,達到了極佳的正面宣傳效果。
以電視民生新聞為代表的民生新聞常常被民眾稱作“老百姓自己的新聞”,這要歸功于其服務民眾的價值理念。電視民生新聞應該發揮其優勢,繼續走“親民”路線,踐行“三貼近“原則,以民為本、服務大眾。關注民生、貼近百姓、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挖掘重大的社會價值和時代價值。在描繪百姓的生活狀態、生活矛盾、生活風貌中呈現當今社會的全景圖。隨著社會的進步、媒介的發展,相信電視民生新聞在不斷成長中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逐漸發展成為新聞報道的主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