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媛媛
(遼寧省燈塔市五星鎮里仁小學,遼寧 遼陽 111300)
語言學習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然而作為用作交際工具的語言,提高小學生聽說能力無疑應該成為小學英語教學的首要任務。只有首先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才能得到根本提高。根據多年教學實踐,我來談談這些年在教學中摸索實踐出的一些有關提高學生聽說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英語起始教學階段,教師要訓練學生靜心聽,可采用“手勢暗示法”,就是教師隨著示范發間打手勢“一、二”,這時學生邊聽教師發音,邊看教師嘴形,注意觀察其大、小變化,扁、圓變化情況,做到看明、聽清,當手勢打“三”時,全班齊聲模仿。由于小學生聽力素材較少,在教學中應充分運用教材錄音帶。聽之前可結合掛圖,介紹有關人物,先把課文背景、生詞、新句型一一講解,掃除學生的聽力障礙,然后提出幾個難易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聽。
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采用實物、圖片、掛圖、錄音機、錄像機、投影機等直觀教學手段,讓學生進行視聽模仿。小學生視、聽覺敏銳,標準的語音、語調,特別是一段聲情并茂的情景會話錄音會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通過視聽,學生會積極模仿。通過模仿、聽說,再進行一些內容相近的大量口頭練習,促使學生提高聽說能力。
除教師制作直觀教具外,還可以發動學生自己制作教具。如剛開始學字母時,就可讓學生作字母卡片,以便進行同桌、分組、找朋友等多種形式的聽說訓練。音標教學、單詞教學、對話教學、課文教學等都可以讓學生自己做一下教具。這樣安排不僅有利于我們進行聽說訓練,而且也能促使學生動腦動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教學效果會更好。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因此,養成課堂中良好的聽的習慣是至關重要的。英語作為小學生的第二語言,平常生活中并沒有聽說的環境,教師應該提高課堂40分鐘的效率,充分利用課堂為學生創造一個聽英語、學英語的環境,教師應盡量全部使用英語教學,形成一個英語聽說的氛圍,這樣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多聽的機會。學生只有專心聽、努力猜想、盡力理解才可能明白教師的意思,良好的聽力習慣也就逐漸形成了。教學中,語速應由慢到快,講授新知教師放慢語速,便于學生聽清、模仿,但當學生掌握之后,練習中應加快語速,使學生適應,促使他們聽力反應速度的提高。
養成聽他人說話的習慣。現在的英語課堂中,多強調學生的會話和交際能力。高年級上課前五分鐘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之間展開對話。從日常問候到詢問天氣、日期、身體、工作、學習及家庭人員情況等。由簡單到復雜,逐漸開展對話。讓學生的聽說能力在一堂堂英語課的訓練中得到提高。
有些孩子在聽的時候家長在旁邊要求他讀下來,對于這樣的要求很多孩子會有抵觸心理。我們可以這樣來進行:一開始,用一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在早晨和晚上聽讀英語的時候不要求孩子跟讀,而是將錄音機打開讓孩子們去聽,也不要刻意去要求孩子們坐好,認真得聽,把磁帶的聲音當作背景音樂來放。不用怕孩子聽讀效果不好,孩子們的無意識記憶有時會比有意識記憶效果好得多。當孩子們逐漸適應了這樣的習慣后再慢慢提示他能不能跟讀下來。總之,聽力是一種積極的思維過程,若想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必需做到層層突破,循序漸進。
一方面是培養學生良好聽的習慣。聽,是學生獲取英語知識和純正優美的語音語調的唯一途徑。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聽力,才能聽清、聽懂別人說的英語,才能使學生有信心去說,與別人用英語進行交際,才能保證英語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因此,在整個小學英語教學階段,教師每節課都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充足的“聽”的語言量中學習英語。另一方面是培養學生說的習慣。在課堂教學中創造形式多樣的情境為學生“說”提供條件。課堂教學時,教師要努力營造比較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學會表達思想,學會選擇學過的、合適的語言;同時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在師與生、生與師、生與生的語言交流中,不斷鞏固、不斷更正、靈活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
總之,小學英語教學不僅僅是教與學的結合、聽與說的結合,同時應注意課堂與課外的結合、校內與校外的結合。從起始階段,就要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好習慣。如果教師能把科學的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養成學習英語的好習慣,掌握好學英語的“金鑰匙”,將會使學生在學習英語上終身受益。在小學階段,特別是在學習英語的起始階段,教師應首先從“聽、說”入手,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為以后學生進一步學習英語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