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芳
(廣東省梅州興寧市徑心中學,廣東 梅州 514021)
多媒體教學用現代科學技術介入課堂,以豐富的信息傳達形式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彌補了傳統教學的枯燥乏味,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情緒,使他們處于學習和求知的興奮狀態,從而更易于他們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
一套高質量的課件,不僅使教學內容豐富詳實,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能使教師“如虎添翼”、讓學生“如魚得水”。因此,教師可根據教學大綱的內容要求,把教材的知識點、事例制成電腦課件,運用多媒體手段,注重時事材料與客觀事例相結合,通過動畫、圖形、文字、聲音的演示把真實的情景傳達給學生,使他們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自覺獲取新知。如:在講述“共奏和諧樂章”時,可播放2016年里約奧運會女排時隔12年再次奪冠的精彩視頻,以及回放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視頻。這些令人興奮激動的視頻,既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又能讓他們對中國女排及航天員肅然起敬,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懷,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
《道德與法治》教學強調加強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要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參與學校、家庭和社區的實踐活動,從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為此,我們需在學生掌握教材知識的基礎上,提出明確、具體的行為實踐要求,使他們有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目標。
例如,在學習 “法律在我們身邊”內容時,要著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帶領學生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了解法治的進程,使他們感受到法律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引導學生理解法律對生活的保障作用,引導他們自覺尊崇法律,學會依法辦事,努力成為法制中國建設的參與者和推動者。這一教程中,可播放 “依法治國新十六字方針”和“習近平講反腐原聲 要求老虎蒼蠅一起打”的視頻,并鼓勵學生堅持收看新聞聯播、瀏覽報刊雜志,從關心國內外大事以及發生在身邊的大小事情入手,將自己聽到的、看到的、觀察到的社會現象和教材上學到的知識結合起來,進行分析討論,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時事,理解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造愉悅的問題情境,營造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可運用模擬表演型、故事型、漫畫型等多種方式教學,為學生創設一種愉快的學習情境,巧妙運用教材事例激發他們投入學習的激情,達到啟發他們思考、質疑、創新的效果。例如,在教學“青春的證明”時,讓學生觀看尼克胡哲的勵志視頻,可使學生明白:我們要自強,不向命運低頭,自信、自強使自己的青春無悔。
在教學過程中,還要通過設疑引思,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適時開展討論、爭辯,允許不同意見、觀點的交鋒,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老師做方向性引導,就容易營造一種有利于創新學習思維形成的氛圍。如在教學“愛在家人間”時,可通過多媒體播放電視劇《小別離》的相關視頻短片,讓學生在欣賞視頻的同時思考、討論:朵朵與父母在哪些方面發生了沖突?產生沖突的原因有哪些?(刺探隱私;過分關注學習成績;反對興趣愛好)。這時需要引導學生協調與父母之間的矛盾,學習與父母溝通交往,幫助學生感受父母大愛、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提高學生的家庭責任感和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
多媒體教學具有綜合處理文字、影像、聲音、圖片的功能,再加上軟件設計時有多種不同的響應方式可選擇,所以它更能承擔起教學信息傳遞的任務,在課堂上形成“教師—媒體—學生”的三元雙向反饋。這一教學方式,不僅有利于優化教育環境、提高課堂效率,更有利于反映概念及過程,從而有效突破《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師要充分了解影像、聲音、文字、圖片等各種要素的不同優勢和作用,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最能突破重點、難點的素材,組合成多媒體教學課程。
例如在教學“我們與法律同行”這一內容時,“樹立法律信仰”是教學難點,目的就是要達到使學生產生法律至上的信奉和堅守。突破這一難點,可引導學生觀看時下關注度較高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有關國家工作人員就職時公開進行憲法宣誓視頻片段,同時作啟發式提問:為什么要樹立法律信仰?國家工作人員就職時公開進行憲法宣誓有什么意義?怎樣樹立法律信仰……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明確認同法律是樹立法律信仰的前提和基礎,我們傳授法律知識的過程也是培養法律觀念和樹立法律信仰的過程。告誡學生要增強法治意識,依法辦事,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參與者和推動者。
概而言之,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對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發揮、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均有著事半功倍的作用。作為現代教師,我們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將教學中的語言講解跟多媒體的音、形、畫等聽覺、視覺和想象結合起來,達到教學中的全方位傳授、全方位感知和全方位接納,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