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世龍
(河北省張家口市橋西區蘇家橋小學,河北 張家口 076261)
整理與復習課,一是注重整理,把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歸類、對比梳理,使之系統化、清晰化;二是做好“溫故知新”,力求全面提升知識和技能。那么,如何開展好“整理與復習”課的教學,使整理有序、復習有效,達到高效呢?筆者結合在張家口市橋西區蘇家橋小學教學中不斷研究探索所積累的經驗,談幾點體會。
不難發現,學生對于“整理和復習”課態度一般表現為感到枯燥乏味、興致缺缺。如果我們仍然沿用“炒剩飯”的模式,是絕對不會體現高效的。所以,這就需要教師來體現教學與樹的高效性了。一是設計與學生生活緊密相聯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整理和復習。例如在復習“量的計量”時,教師可先演示課件:京張高鐵資料:起點為北京北,重點為張家口;全程174千米,公社10個站點;開工建設時間2016年3月,預計在2019年10月1日開通;列車設計時速為120—350千米/小時,30分鐘到延慶,50分鐘到張家口。教師提問:通過這個資料,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你能將這些計量單位進行分類嗎?除此之外,你還學過哪些計量單位?這樣就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興趣。二是善于結合學生身邊感興趣話題。比如“平均數”一課的整理和復習,筆者設計了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求平均身高的情境對平均數知識進行了系統整理。首先考學生的眼力,估計班級中兩位同學的身高并計算平均值,引出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即:平均數=總數÷總份數。接著老師加入到兩位同學中間,讓學生估計三個人的平均身高的范圍,引出平均數的范圍在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即:最小數<平均數<最大數。最后學生計算三個人的平均身高,并且思考其他方法。由于事先選定的三個人的身高分別是150厘米、160厘米和170厘米,所以,學生觀察出數據的特點后很容易想到“移多補少”的方法。教師總結:比較兩個算式,同樣是求平均身高,在計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在比較中,學生進一步明確:總數和總份數必須是對應的。學生從估計身高到求兩位同學的平均身高,又到老師加入以后估計三個人的平均身高的范圍和求三個人的平均身高,引發了探究欲望,輕松自如地置身于學習中,對平均數相關知識點的整理和復習一氣呵成,構建了完整的知識體系。
“整理和復習”的教學強調“溫故知新”,力求讓學生通過整理和復習將已學的知識加以鞏固并建構起新知識體系,從而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并體現教學的高效性,當然這更是復習課的一個重要目標。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說,獲得梳理知識、建構知識體系的能力,形成建構的意識顯得更為重要。這種能力和意識是在經歷自主梳理、主動建構的過程中獲得的。例如在復習“平面圖形周長和面積”時,教師應首先讓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總結出割補法、倍拼法等方法,然后讓學生找知識間的聯系和區別,并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知識歸納成體系。這樣,學生的梳理結果就出現了按平面圖形的種類整理和按面積公式推導過程整理等不同形式,凸現了梳理建構時學生的自主性。學生通過對所學知識的自主梳理,理清了知識間的來龍去脈,做到“橫成片、豎成線”,從而拓展了原有的知識結構。在這里,以學生“理”為主,教師“引”為輔,學生積極主動地將所學知識與原有知識掛鉤,將新知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使一個個零散的知識串成線,形成更充實的新知識體系。這里教師必須引起重視的是整理時要有針對性,應充分體現在針對平時備課的不足處、上課的失誤處、作業的問題處、思維的疑難處進行整理復習,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面向全體學生,落實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從而達到高效。
眾所周知,進行復習有效模式,一般主要是通過練習和測試的方式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掌握知識的水平。所以,教師要在復習練習的設計上體現高效:一是練習設計有坡度,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二是練習形式要多樣且新穎,對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形式的練習,如同類知識系統練、易混知識對比練、易錯知識反復練等,以便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調整部署,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設計“量的計量”的鞏固提高練習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編寫一篇數學統計表,里面包含各種計量單位(其中重點體現一些學生容易混淆的計量單位),讓學生在閱讀中糾錯。不難預見,程度不同的學生發現的錯誤的個數是有區別的,這也是新課程理念所提倡的。接著,教師根據學生的發現點擊錯誤之處進行修改,并刻意設計一些空白處,讓學生自己填寫合適的計量單位,并加上一些量的計算。這樣難度自然又增加了,但還是絕大多數的學生能力所能解決的,少數較弱的學生也能在小組交流中得到提高。這樣的練習,除了具有趣味性、全面性外,還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能使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
體現“整理和復習”課的高效性,教師必須要注意設計一些與所學知識聯系緊密的高效問題。這樣,學生在解答過程中才能體會到數學知識的作用,從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進行“比例的整理與復習”一節教學時,筆者專門給學生提供一張北京到張家口普通快速列車時速表,并設計了一張“京張高鐵”時間表,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算一算從北京開往張家口的高鐵列車速度是多少。這樣,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培養了創造性思維,真可謂“一舉三得”。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整理與復習”高效課堂的構建,為我們提供了重新組建學生認知結構的時機,教師必須認真把握、充分運用。尤其在整理與復習時,教師應重視對學生所學知識、認識事物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進行更高層次的歸納、概括、提煉,使新舊知識完美地融為一體,達到構建學生良好認知結構的目的,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