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琳琳 周祎
(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安徽 合肥 230601)
強迫癥神經質的一種類型,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患者雖體驗到這些想法或沖動是來源于自身,極力抵抗,但始終無法控制,患者內心強烈的沖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慮和痛苦,影響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甚至生活起居。大學生處在強迫癥高發年齡組,又是處在成年早期階段,人生觀、價值觀還處在逐漸成熟的時期,強迫癥狀會給其帶來個人困擾,影響學習、生活和人際關系,產生極大的心理隱患,也會給學校的教育和和諧穩定帶來潛在的風險。一般認為,“強迫癥” 的產生與精神應激因素、 性格因素以及家庭環境和教育等因素有關 。針對大學生“強迫癥 ”患者這個群體,其病因既帶有普遍性,也有一定的特殊性[1]。
2006 年鄭建等對某大學全體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因子分處于前三位的分別是強迫(15.99%)、人際關系敏感(14.02%)、抑郁(13.42%)[2]。在心理咨詢工作中,強迫癥的比例不低,有研究認為可達求詢率的 16.2%,平均起病年齡為 22.9 歲[3]其中大學生強迫癥狀在心理障礙中占居首位[4]孫彥杰等對 1745 名大學生調查結果顯示:強迫觀念的表現形式以強迫懷疑、強迫性窮思竭慮、強迫恐怖居多。強迫行為表現為強迫檢查、強迫洗滌、強迫詢問等[5]。
大量研究發現強迫癥的發病存在遺傳,有關調查顯示,父母患強迫癥的子女患病率為 5%~7%,比群體的發病率要高得多[6]。在神經-內分泌方面也存在功能紊亂,造成5-羥色胺、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失衡,無法正常發揮其生理功能。
強迫癥患者個性中或多或少存在追求完美、對自己和他人高標準嚴要求的傾向,表現為過分的謹小慎微、責任感過強、過分追求完美和秩序性等是強迫型人格障礙者的特征。此類人易于出現強迫癥、抑郁癥、心身疾病等。強迫性人格障礙與重性抑郁癥、強迫癥的共病率分別為6%與30%[7]。
學習工作緊張,家庭不和睦,人際交往不良等可使患者長期緊張不安,最后誘發強迫癥的出現。患強迫癥的人,在現實中出現了令其難以化解的矛盾沖突,例如大學新生所遇到的適應性困難,使強迫癥患者產生了嚴重的焦慮狀態,身心不安。患者極易把自己對現實問題的焦慮和擔心,轉移到對某一種強迫癥狀的擔心和焦慮上[8]。
強迫癥的發病與腦內多種神經遞質失衡有關,主要表現為5-羥色胺系統功能的紊亂。目前使用的抗強迫藥物都是抗抑郁藥,其特點就在于能夠調節腦內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改善強迫癥狀的作用。
強迫癥作為一種心理疾病,其發生機制非常復雜,具有相似癥狀的患者其心理機制可能千差萬別。現在隨著研究的深入,心理治療方式及理論也越來越豐富,主要為認知行為治療和精神分析治療,患者可獲益更多[9]。在心理治療中,治療師通過和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傾聽患者,幫助其發現并分析內心的矛盾沖突,推動患者解決問題,增加其適應環境的能力,重塑健全人格。認知行為治療被認為是治療強迫癥最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
小組輔導在咨詢中,有自己的特殊和優勢,但是專門針對強迫傾向的大學生進行認知、行為上的輔導與訓練的研究甚少[10]。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治療和干預中有獨特的治療效果,相同問題和困擾的大學生在小組內可以分享和探討,在傾訴的過程中獲得支持和幫助。有助于強迫癥大學生獲得自尊,正確看待自己,獲得新的行為方式。
目前強迫癥的治療方式傾向采用綜合療法,增強治療的有效性。在校大學生還可以通過輕松的校園氛圍,增加體育鍛煉,磨煉自己的個性,增強自己的心理承受和心理調適能力。通過課外活動和交往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擴展自己的興趣,把注意力轉移到學業和興趣中去,降低強迫思維出現的頻率,避免內心的矛盾和痛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