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桂榮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東釜山鄉南街幼兒園,河北 保定 072550)
幼兒在3-6歲時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也是孩子學習漢字的最佳年齡。研究理論認為,兒童的智力發育很大程度決定于良好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感覺。閱讀能力形成得越早,對孩子的綜合效果就越好。社會心理學家阿伯特·班杜拉認為:人類有非凡的使用象征性符號的能力,這種能力在幼年時就已經顯露。而中國的文字本身就是象形文字,讓幼兒在早期階段接受文字教育,是符合他們智力發展規律的。
日本早期教育家井深大研究發現,嬰幼兒認識字的過程與成人截然不同:他們根本不用像成人那樣去分析、理解字的偏旁、部首、表音、象形、意義等各種內部結構、關系,而是把一個個漢字當成一個一個完整的、有若干線條組成的“圖形”來識記的。他們認字時就是一種類似照相機似的認讀,是一種基于圖像對象的“整體模式識別”的機制。
為了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以及識字的規律,促進幼兒的識字水平,教師會采用多種獨特的識字方法,有比如韻語識字、拼玩識字、點讀游戲識字等等,通過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的興趣與方法來展開幼兒識字的教學,真正體現寓教于樂。關于插圖對閱讀和學習的作用上,國外大多數以連續課文為實驗材料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插圖對閱讀產生促進作用。因此,在尤其是小學低年級教材中,許多新編教材編輯者進一步增加了插圖的數量,提高了插圖的地位。插圖已經成為學生理解學習材料的主要媒介。而在學齡前幼兒的識字教學中,圖字結合會對學生產生何種的影響?是否也能像小學或之后的插圖教學一樣具有促進理解教材的作用?本文主要就從有無圖文結合的不同教學方法對幼兒識字的影響進行分析探討。
1、被試對象:從某幼兒園大班中隨機抽取智力正常的學生30名,隨機分成兩組,每組15名,依次按照要求對這些學生進行試驗。
2、實驗材料:識字卡片和相對應的圖片各10份。卡片的漢字為學生尚未接觸或不熟悉的,且難度控制在可理解的一定水平。
3、實驗設計與過程:本實驗屬于隨機分派一組僅后測實驗,實驗設計是被試間實驗設計,其中被試間因素是教材是否伴隨插圖。對兩組學生進行不同的實驗教學,一共十個漢字,每組十五個學生同時進行實驗。
在實驗中,將識字卡給同一教師并由教師展開識字教學。教師在控制組識字教學中不呈現相應圖片,在實驗組教每個漢字時同時呈現相應的圖片。因為幼兒識字的特殊性,教師可以采取一定的特殊教學方法,例如運用肢體語言、拆字識記等等,但是應盡量在兩組間保持一致。
最后,對學生的十個漢字的學習效果進行檢測。給他們呈現識字卡讓學生識記,學生能讀對一個漢字記一分,讀錯記零分。
對學生識字的成績結果進行兩組間的數值分析,包括平均數和標準差的分析。由表可知,第一組的識字成績平均得分4.53分,較第二組4.27分略高,即沒有圖片伴隨的識字教學平均成績比圖文結合的成績高;從標準差看,第一組的標準差0.915也略高于第二組的0.884。總體表明無圖文結合的識字教學的平均成績高于有圖文結合的識字教學成績,但無圖文結合的識字教學成績波動變化比有圖文結合的成績大。
傳統的教學方法大多認為,由于插圖具有形象性的特點,在插圖的參照下,能使學習者容易在大腦中建立記憶表象,將所學內容(文字和插圖)的內在聯系進行建構。這一圖文結合的認知過程就是對學習內容進行了更深入的信息加工。但是由實驗結果看,在幼兒的識字階段,插圖并不能達到所期望的效果,沒有圖片的識字教學成績高于了圖文結合的識字教學的成績。
通過對幼兒的識字理論以及幼兒識字規律等的了解可以發現,在幼兒的頭腦中,識漢字就像是識圖,是由各種線條構成的。幼兒識字的特點是整形攝入,直接記憶,尤其是漢字的特點,及圖形文字。這與成人的邏輯記憶不同,不存在成人認為的要理解后才能識字。評價嬰幼兒認識一個字的標準應該是能夠將音形對照即可,而并不是非要做到會寫、能理解。雖然在呈現文字時呈現了相應的圖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使漢字更形象。但是,看圖識字是間接識字,圖形對兒童視覺吸引比文字本身強很多,從而忽視了漢字字形的認記。所以說,看圖識字有利于對字義的理解而并不利于對漢字字形的認識。主要是幫助幼兒在口語與文字中架起橋梁。幼兒認字往往是記憶方式的重現,一個字一個字的反映出來的單獨一個字的認讀,以詞匯、句子形式記憶的,反映出來的就是詞匯和句子,有著整體記憶的特征。如:幼兒已會認讀整首兒歌時,看似每個字都認識,但單獨抽取其一字讓其認讀時,卻不認識了。根據這一特點,我們采用了拼字念兒歌的游戲,幫助幼兒理解口語與文字、詞與句的關系。以后,又補充了大量的常用字,鼓勵幼兒創造性地組詞造句,拼出了許多常用句。
通過以上研究,對于幼兒的識字教學,我們主張應該采用科學的、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若要呈現識字卡片,則應注意不要將畫面和漢字同時出現。因為兩個刺激物同時出現勢必會分散幼兒的注意力。注意力被畫面奪去使幼兒看慣了物的形狀,而難以記下字的形狀,這就容易形成“看畫讀音”而不是“看字讀音”,這對識字是不利的。要更加重視幼兒對感官的直接反應,偏重于感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