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穎
(邢臺市第四幼兒園,河北 邢臺 054000)
為了滿足幼兒年齡段的學生能夠依照自己的個性進行發展和成長,我國的教育部門已經開始提出幼兒教學的改革,提倡對他們進行差異性教學,促進幼兒和老師之間的關系,保證幼兒學生的身心可以健康發展。在這種新的教育模式下,幼兒老師將會更尊重他們之間不同的個體差異,并在教學中結合心理特點,引導幼兒為以后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因此,幼兒教學要結合好區域活動和差異性教學之間的關系,找出從前存在問題,發現適用的教學手段和技巧,提高我國幼兒教學質量。
與其它階段的教學模式相比,由于幼兒本身的好奇性和較低的自制力致使幼兒教學與其它教學模式大不相同,其中區域活動教學思想又是近些年來提出的新的教學理念,其目的是為了減少集體性教學對幼兒個性發展造成的影響,基本每個幼兒園都是以集體教學為主導思想,區域活動教學進行輔助。但是從實際操作來看,大部分老師都不能進行很好的實踐,仍是將幼兒集中起來進行教學,但是這種模式下老師往往會忽略不同學生之間的性格差異,導致由于年齡較小無法完全表達出內心想法,影響了這些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而且,一些幼兒園將區域活動放在課前時間,不能形成系統的教學,還沒有充分意識到區域活動對幼兒教學的重要性。
在幼兒園中一些教師把差異性教學當作為因材施教,但是從國內外優秀的教學實例中可以看出二者不完全相同,因材施教僅僅是差異性教學的基礎,這種新的教學理念更加先進,其教學效果也更明顯。同時,在不同的幼兒園中,常常由于幼兒老師之間不相互溝通交流導致教育理念退化,在平常很多老師也不注重與幼兒進行溝通交流,使得幼兒學生無法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從而導致心理發展不全面。因此可見在幼兒階段的學習中,體現相互不同的差異十分重要,但是老師們沒有認識到這種教學理念的重要性,致使其價值不能在教學中體現出來,達不到教學目的和要求。
在幼兒園開展的活動之中,幼兒老師往往以為這些兒童年齡較小,無法完成活動目的和要求,所以經常輔導學生開展活動。但是這種觀念完全違反了開展幼兒活動的初衷,顛倒了幼兒作為參與者所扮演的角色,反而使老師成為了活動中的主要參與人。但是,真正的幼兒教學是指導學生完成活動任務,并在活動中結交新的伙伴,學習新的知識,從而達到教學目標與要求,而老師過多的指導會影響幼兒學生在活動中的發揮,導致他們不能很好地感受活動過程,喪失了舉辦活動的意義。
在教學前,老師不能因為幼兒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而忽視教學內容,反而為了引起幼兒的注意力,老師更要注重豐富教學內容,制定好教學計劃,通過有趣的課堂體驗來減少自制力弱對他們的聽課影響。開展區域活動可以讓幼兒學生與周圍環境進行相互刺激影響,引導幼兒在玩中學,提高幼兒的創新力,從而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在制定教學計劃的同時還要結合不同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這需要老師對不同幼兒有足夠的了解,所以老師也應該多與幼兒進行溝通交流,關注他們的日常生活,從而完成教學計劃的制定,提高活動開展的效率。
在目前所有人的潛意識里,老師作為授課老師,其地位遠遠高于黑板下的學生,當然老師自己也會因為這種潛意識而致使師生之間不能平等交流。長期由于這種地位上的差距,幼兒自然而然會對老師產生懼怕感,再加上他們因為年齡問題無法較好的表達內心想法,最終會讓他們的心理得不到健康發展。所以老師要顛覆這種傳統觀念,改變以往的溝通方式,讓幼兒在輕松自在的環境中進行學習,保證師生之間有平等的地位,相互之間可以進行愉快的交流,減輕幼兒的心理成長壓力。
在對幼兒的教學中,老師需要更好的教學技巧來引導這一年齡段學生的學習。在選擇教學手段時,首先要考慮到幼兒個體間的不同,并對他們給予較多一些的尊重,然后結合實際進行分組,讓他們不斷相互學習,滿足全面發展的教學要求。這需要老師多學習優秀的教學實例,然后與自己的實際教學情況相結合,符合差異性教學的要求,從而促進幼兒年齡段的學生成長。
隨著社會一點一點的發展,我們要對幼兒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這需要幼兒教學老師不斷的探索,并結合不同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在完成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同時進行差異性教學。目前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幼兒老師要多進行溝通,尋找改善目前差異性教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