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乾勝 代小小 代康玲 潘文秀 洪再環
(銅仁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近年來,高等學校的大學畢業生數量逐年遞增,201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高達820萬人,同時加上往屆未實現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再加上改變工作的大學畢業生數量更大。因此,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工作領域面臨著重大挑戰。
大學生在大學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涉獵廣博知識,很少有學生有意識的考慮未來的人生之路,為將來求職提前做準備。雖然大學生經過四年的學習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但由于部分大學生在大學階段中未能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缺乏適應社會發展的實踐能力與經驗,未能準確掌握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真正需求。因此,影響大學生順利就業的重要因素就是他們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和判斷市場需求的意識。
在傳統的就業觀念中,“鐵飯碗”的思想根深蒂固。例如,由于有的大學畢業生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心理始終認為,只有考上公務員將來才有出息,才能光宗耀祖。因此,這些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已阻礙了新時代大學生的自我認識和自我定位。束縛著當代大學生對自身職業生涯的規劃,因而導致部分大學生嚴重缺乏其他職業的就業意識,缺乏就業的知識儲備,不利于他們在大學階段的黃金時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新時代大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渠道便捷且多樣化,他們獲取知識信息的方式也是多樣化的。然而高校開設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大部分以教師理論講授為主,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學生參與度不高,尤其針對大學生就業技能提升和創新性實踐課程的設置還不夠。例如,有的高校尚未將就業創業課程納入學生就業指導體系之中,課程設置較為分散,缺乏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大學生所建立的相對有效的就業創業授課內容,未能很好的在學校、企業、社會形成有效銜接。
新時代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如何夯實自身的理論基礎,開拓專業視野?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高校應更多地舉辦以就業創業為主題的專業講座或名家講堂。學校應邀請校內外的專家、學者作前沿報告和成果展示,與大學生更好地進行交流互動,使他們能更準確地了解和把握當前的就業形勢,培養他們積極開拓思維的能力。其次,當代大學生不僅要夯實專業知識,還要學會培養社會實踐能力。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應與他們所學的理論課程相銜接,起到補充拓展的效果。高校可與企業合作等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機會,達到熟練專業技能的目的。最后,教育者應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各類比賽。例如,鼓勵大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和校園模擬招聘大賽等活動,助力大學生提升就業創業能力。
大學課堂是高校大學生獲得知識教育的主要陣地,高校領導者應高度重視增加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方面的就業課程,比如《大學生職業規劃》、《大學生面試技巧訓練》等,這兩門課程既可以作為必修課也可以作為選修課開展。此外,大學生的簡歷制作技巧、面試技巧、文明禮儀、職業道德教育等可有針對性地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學校開設的通識教育中,比如文學與藝術等課程的學習,能夠培養大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判斷能力,為大學生今后走出大學校門,走進社會打下堅實基礎。例如,高校教育者應鼓勵大學生在學習之余通過課外閱讀、瀏覽相關網頁、向有經驗的人請教等多種渠道來開拓自身的視野,從而更好地幫助大學生提高適應社會發展的實踐能力。因此,新時代大學生應學會抓住機遇,積極參加各種社團活動,班級活動和學生會活動等,這些活動的參加對提升大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思辨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應變能力具有很大的幫助。
通過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各種就業創業政策的普及與宣講,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公務員”熱,打破傳統追求“鐵飯碗”的就業觀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和擇業觀,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創業精神、就業創業責任意識和就業創業能力,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抗壓能力,鼓勵當代大學生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努力做到精益求精,追求“工匠精神”。當代大學生應學會時刻聚焦就業創業焦點和熱點,學會提前感知和培養就業創業思維。此外,高校教育者應注重培養大學生在就業創業中敢于承擔各種風險的責任意識,勇于捕捉在就業創業中的機遇,積極整合周邊的就業創業資源,幫助他們更好地提高就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