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宇
(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8)
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熱點和亮點不僅在于掌握大學生最關心、最需要、最感興趣的問題,還在于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引領,豐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渠道和方法,更在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改善學生的價值觀、精神世界和道德修養,尤其是塑造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這不僅要求教育者自覺提升工作理念和整體修養,還要及時改進工作理論,創新理論品質,探索具有前瞻性、時代性的工作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推動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凈化大學生的靈魂,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國際形勢變化深刻復雜,全球思想文化交融交鋒,多元文化取向較量激烈,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復雜,網絡時代各種價值觀對學生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過程中,沒有一個時代比如今更需要關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細、做實,入腦、入心。“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大學生學習的目的是什么,學習的方向性和目的性的問題不解決,立德樹人的目標就難以實現。有知識沒傳承、有能力沒信仰,培養的青年一代需要有正確的方向,人才培養的政治方向有賴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思想認識決定行為方式,影響行動效率,限制工作實效。
構建積極、和諧、穩定、持續發展的良性高校環境是保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必要條件。大學校園是學生從高中集中式時代到進入社會的重要階段,也是其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時期。構建積極、和諧、穩定、持續發展的良性高校環境,包括:大學校園以及大學校園周圍與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環境、校園文化氛圍、宿舍文化氛圍、社團文化氛圍,以及伴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快速發展而形成虛擬社區文化氛圍(例如,微信圈、公眾號、學校網絡社區,等等),這些實體校園文化氛圍與虛擬社區文化氛圍的好壞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大學生在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能夠立足于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環境構建成“實——虛”相結合的教師、學生、校園環境三維立體化教育形式,能夠在大學生學習、生活過程之中遇到問題時快速與教師、其他同學溝通交流,形成良性互助的高校環境,通過顯性教育形式、隱性教育形式相結合方法,促成大學生整體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提升。
當代大學生喜歡表達自我主張,喜歡在不同場合表達自己的觀點。思想政治教師要抓住他們的這種特點,創新思政課的教學形式,給他們表達自我的空間和平臺,通過他們的自我探索和認知,提高思想政治課的實效性。思想政治課最終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先進理論和科學思想,是為了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生硬的理論灌輸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而如果能讓他們通過主動的自我認知學習思政課,學習先進的理論和思想,那么效果明顯得多。首先,教師可以改變辯論式課堂。比如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一課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要不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為主題的討論。某些學生受多元文化思想的影響,認為中國傳統道德沒有傳承的必要,一部分學生堅持要弘揚我國的傳統道德,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本知識和所學知識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闡述,并尋找理論支撐。在辯論中,堅持弘揚傳統道德的學生往往理論依據比較充分,能夠戰勝反對一方,這種辯論會激發所有學生思考,讓他們重新審視我國傳統道德,讓他們正確對待我國傳統道德,這遠比教師的滿堂灌效果要好。或者組織學生開展“誠信道德”為主題的演講,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表達對誠信道德建設的主張。通過以上形式可以豐富思政課教學形式,讓學生在主動探知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能夠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互聯網的普及,一方面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很大變化;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這既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充分利用網絡及數字技術多媒體,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所關注的問題及他們的思想動態,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如借助QQ、BBS論壇、微博等建立新的溝通交流平臺,彌補面對面交流的弊端,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同時,可以利用校園網宣傳社會主流價值觀及先進文化、發布學生感興趣的信息。此外,還要通過利用新媒體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把網絡教育與第二課堂、課外文化活動、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牢牢掌握網絡教育的主動權。
所謂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實效性,即指的是通過思想政治課教學,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加深學生對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要想達到這種教育效果,僅僅依靠教師生硬的說教是無法實現的,教師必須立足于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特點,開拓出適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豐富思想政課堂教學形式,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