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楊勇
(重慶市巫山縣當陽小學,重慶 404700)
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學生的思維能力與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產生直接聯系。因此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基于此,下文主要就相關內容,進行了論述。
閱讀教學作為小學階段語文課程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教師在確定閱讀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應當充分把握閱讀教學特征,并注重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學生能力與素質。所以,教師應當確定全方位的教學目標。具體而言,教師在確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的時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確定培養學生語言文字能力方面的目標,對其進行思想教育方面的的目標,最后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培養方面的目標。
學生在主動積極進行思維的過程中,能夠讓學生的理解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就《海上日出》一文進行舉例,它是巴金的作品,這篇課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所表達的意境十分美。文中涉及到諸多生動的詞句,讓我們對海上日出美麗的景觀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受。要想幫助學生對文中詞語進行更好理解,讓學生進行相應的體驗,作為一大主要途徑。所以,教師在進行課文教學以前,可以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帶著學生到山上或者是草地里觀看日出,并對學生做出要求:對日出前后的具體情況進行認真觀察,教師再引導學生從如下幾方面入手去進行觀察:太陽的形狀、顏色以及光亮等等。學生在對日出過程進行了認真地觀察以后,就會對大自然的美麗有更為深入的體會。在學生親身體驗后去進行課文內容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在很多時候,學生都只能從事物的表面對其進行感知,這個過程是不夠深入的。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時候還應當注重對學生進行觀察、判斷能力方面的訓練。比如,教師在對《回聲》一課進行教學的時候,因為學生年齡較小,單靠依靠教師口頭講解課文的方式來進行理解,是存在困難。因此,教師就可以在課前先讓學生在空曠的教學房里大吼一聲,同樣的聲音就會在教室里回蕩。接著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課文內容的學習,學生們就會認識到我們生活中一些非常普遍的現象,都會蘊藏著很多道理,從而讓學生對觀察、判斷的重要性進行把握,讓學生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又如,教師在對《刻舟求劍》和《曹沖稱象》兩篇課文進行教學的時候,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上述兩種辦法合理嗎?為什么?他們是怎樣想出這種辦法的?并進一步對學生進行引導:當寶劍落水后會沉入水中,而這個時候船卻在運行當中,那么劍與船還能保持同步嗎;但是曹操在船上刻記號卻成功稱到了象的重量。從做事的目的出發,他們兩個是一樣的嗎?這時,教再告訴學生,曹沖主要是為了求重,在這個過程中船呈現靜止狀態,一直裝石頭,讓船沉到和標記相同的位置,就能夠去稱石頭的重量,從而我們就知道了大象重量;而在求劍過程中,船一直都在行駛當中,船停止運動狀態以后,記號位置的水,與劍沉時的水已經相符合了,自然也就失敗了。由此,學生們就會懂得思考的重要性,從而培養他們的觀察、判斷推理能力。
小學語文課程兼具工具性、人文性特征。其工具性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要著重對學生實施聽說讀寫方面的教學活動,從而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同時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閱讀教學活動的更好開展。所以,教師在組織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應當充分把握小學生的學習實際、教材特征,對針對性的訓練活動進行設計,從而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他們語文素養的發展。首先,為了把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情緒調動起來,教師可以把多種形式的閱讀教學策略運用起來,比如運用分角色扮演讀或者是組織朗讀比賽等方式,讓學生能夠更多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來。在組織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還要注重指導學生認真傾聽他人的朗讀過程,要注重傾聽他們的朗讀是否流利,是否具備感情,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對不同語境下的語言表達含義的差異性。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復述課文的形式來深入理解課文,或者運用開展辯論會的形式,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續寫,以此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記錄生活與學習中遇到的事情,去記錄自己的體會,培養學生知識歸納整理能力,實現知識的內化等。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當中,我們應當以新課程改革標準作為指導思想,去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提升學生思維能力,最終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提升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