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凱煥
(河南省許昌市郊碾上小學,河南 許昌 461000)
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是先賢智慧與民族精神的載體,是不可多得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優秀傳統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我們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呢?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這方面的做法。
課文是教科書的主體,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應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讓學在學習中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如何挖掘教材中滲透的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在教學中從課文涉及的傳統節日入手,挖掘教材文化內涵。實際上,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眾多,每一個節日的是傳統文化的縮影。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多有涉及,特別是古詩詞的教學,如王安石的《元日》一詩,教學時我們都會或多或少地讓學生說說春節的習俗,地方與眾不同的傳統;教學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我們可以將詩中登高、插茱萸的習俗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陽節的習俗進行比較,在比較中發現,在發現中積累。在端午節時,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從而了解愛國詩人屈原的生平事跡,學生從活動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在教學中從故事情節入手,挖掘作品的文化內涵。歷史上的名人故事,這些小故事多從古代經典史書的傳記中得來,經過教材編撰者的改寫,傳遞中國傳統的道德規范等內容,作為榜樣的示范性對小學生很有教育意義。如《伯牙絕弦》這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表達了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以及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如《獨坐敬亭山》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講“力士脫靴”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李白那種不畏權貴、不受拘束的品格,無形中對學生產生影響,促進其良好品質的培養。
在教學中從課文主題入手,挖掘作品的文化內涵。小學語文課本中的一些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不僅儲存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韻。小學課本中的《三字經》、《論語》、《百家姓》、《唐詩宋詞》等都是經編者再三斟酌的經典內容,大都是膾炙人口、傳誦久遠的名篇名句,無一例外地攜帶著傳統文化的印記。或多或少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色彩,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的深入挖掘了。
在教學中從課文名句入手,挖掘作品的文化內涵。例如:李紳的《憫農》一詩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李白的《靜夜思》中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字里行間流露著對久別故鄉的深切懷念;蘇軾的《題西林壁》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把這些詩文中蘊含的優秀文化融入到教學當中去,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我國的古典詩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資源,有著博大的精神力量。經典誦讀是傳承優秀文化和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通過經典誦讀引導小學生從小汲取傳統文化的精神財富,從而有效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在教學中對于傳統文化經典,要反復誦讀,讓學生自幼就開始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在誦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優秀傳統教育。
學習古詩可以采取逐句品讀的方法,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詩句的文化內涵。如在教學孟郊的《游子吟》時,讀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引導學生思考詩句描寫的人和物,啟發學生入情入境地思考并品讀這兩句。接著讓學生找出本詩描寫人的動作和意態的詩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然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圖畫理解并反復品讀這兩句詩。在理解這兩句詩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讀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通過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默讀、品讀這首詩,讓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融入到誦讀中去。
針對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傳統優秀文化的教學問題,教師一定要做出調整和改變,將傳統文化內容合理的穿插到課堂教學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逐步提升和培養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
教師對教材中古詩文的重要內容詳細的講解給學生,讓學生有意識地理解文章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如《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本篇課文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從多角度去發現、領略人物的形象與品質。課文刻畫了兩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廉頗:勇于認錯 知錯就改;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最后兩人和好,而和好的基礎是顧大局、識大體,忠貞愛國。所以教學重點應放在深深感悟蘊含在文中的“和”文化,讓學生自覺接受“和”文化的熏陶。
古詩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古詩文距離現在年代久遠,從作者生平、寫作背景、語言文字等各方面,小學生對之了解甚少,因此,學習起來會感到生疏、枯燥,沒有興趣。為了調動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真正感受古詩文所凝結的文化精髓,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多媒體技術,直觀的形象、聲音、色彩等都生動形象的表現了詩詞的思想意境,使得學生可以情不自禁的沉浸在美得享受之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真正魅力。比如,在教學李白的《贈汪倫》,運用多媒體屏幕可以呈現青山綠水、桃花盛開的背景景象,然后徐徐呈現出來的就是一個平靜的話別場面。這個“話別”場面所蘊含的卻是作者與汪倫之間的友情。而老師無論你怎樣講,學生也體會不出“話別”時的意境。這時最好通過多媒體技術,以直觀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詩詞背后的文化內涵。